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一个和科学死磕的文科生:用独特视角认识世界

2018-06-21 08:36:01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但文科生并非与科技绝缘。回想起来,我的童年被理科相关的家庭教育所型塑——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科学画报。然而,直到上了大学,我才明白许多常识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误读。大四,在结束一段媒体实习后,我决定换个视角。非常巧,当时一篇关于果壳网的报道,一下就吸引住了我。后来,我成了内容团队里除古汉语专业出身的主编之外,“唯二”的文科生。

我为好奇心感到兴奋,感觉另一个世界向我打开。那份实习,不一定是成果最多的,却是最塑造三观的。它教会我:如何分析问题,信息从哪里求证,如何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地解释……

传播科学是一门手艺,也是科学被大众理解的关键。如果科学是冰冷、高傲的,那么你就不能奢望它被传播,让人信任。

作为一个站在文理墙头的人,我会思考公众在关心哪些问题,同时不断从科学世界吸收养料,精进对于世界的理解。

然而,思考传播越多,我看到了越多比科学传播更加深入的事情——科学与人类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对于科学专业,我并没有深入的理解,来自文科生视角的科学话题,能否传递不一样的声音?

这个想法被我不断地用实践细碎地实现着。2016年,我参与了“物种日历”美食主题的写作,那些餐桌上的物种,被我用人文的角度叙述了一遍:水稻和小麦为什么能孕育文明,中东为何为鹰嘴豆争吵,牛至如何在地中海旅行,罗勒又怎么在亚洲和欧洲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我也写过《神奇女侠》和心理学,写过《隐藏人物》和送阿波罗上天的女生,写过钟表匠、画鸟人、药片商、工程师,等等。科学、技术和自然的面向原来如此丰富,不仅是教你怎么吃能不长胖。

移居伦敦之后,这样的感受更加强烈了。在博物馆、酒吧、剧场、大学,科学以如此丰富、宏大而深厚的形式展现给我,你可以在艺术博物馆里欣赏自然之美,也可以在科学博物馆体会战争之伤;科学喜剧和脱口秀在动物博物馆里上演,帝国理工的节日居然是科学家争相练摊……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