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这个国家把中国工程印在了自家纸币上(图)

2018-06-14 18:04:23  环球时报    参与评论()人

有当地青年人说:“中国的足球队什么时候来马拉维?我们很期待啊。”2017年1月28日,中国广州富力俱乐部足球队和马拉维国家足球队火焰队在宾古体育场进行友谊赛,有的球迷凌晨5时就走路去球场,还有外地球迷花钱搭长途车赶过来。比赛当天,能容纳4万人的球场座无虚席,马拉维总统到场观看助威,当地多家媒体进行现场直播。赛前文艺表演时,还请在马拉维工作的中国人高歌一曲《红旗飘飘》。

棉花扶贫,奖品还要接地气

邻国赞比亚的人口和马拉维差不多,但国土面积却是马拉维的6倍。马拉维90%的人口都是靠土地吃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00多美元的马拉维,很关注中国农业发展和扶贫的经验。今年4月,马拉维《国民报》专门刊文介绍“来自中国的经验”,还转引了复旦大学教授张维为有关中国民生发展和政府治理的文章。

在赞比亚和马拉维都生活工作过的孟先生告诉笔者,相比之下,马拉维人种地更勤奋。当地人喜食用白玉米面熬煮而成的食物“希马”,马拉维人多地少,很多人会在有限的土地上先种玉米,玉米收获后会马上种烟草。地多点儿的还会种点棉花和向日葵。在马拉维教育部任职的安德鲁告诉笔者,玉米是马拉维家家户户的主粮,没有玉米就要挨饿,种点烟叶卖钱则主要是补贴家用。此前,台湾农耕队在马拉维湖畔的萨利马种植当地人很少食用的水稻。如今,来自山东的青岛瑞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引进新的棉花生产模式,给贫穷的马拉维种植户带来脱贫致富的希望。

笔者了解到,马拉维种植棉花的主力军是二三十万小农户,棉花不仅是这些人的主要收入,还是马拉维出口物资之一。青岛瑞昌早年在赞比亚棉花种植和加工建立的订单农业和分级管理非常成功,不仅吸引马拉维的关注,国家开发银行和中非发展基金还专门支持,组建了中非棉业发展有限公司。2007年中马建交后,两国签署的合作协议中,马拉维政府主动提出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当地。2008年3月马拉维总统访华时专门提出由中国企业在马建设棉花加工企业,将棉花种植加工业作为国家主要发展方向。

位于马拉维湖畔萨利马的中国援马拉维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由青岛瑞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承建。过去,无力购买种子和化肥,收获后又担心棉花卖不出去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马拉维的小农户,而中国企业联合中非基金等成立中非棉业马拉维公司,尝试把国内流行的订单农业推广到马拉维。公司将管理服务划分成地区、县和村三级,雇当地人做经理,负责与农户签订合同,然后将种子、农具先赊账“卖”给签约的农户,从种植开始提供技术指导等到棉花收获时上门现金结算收棉。这种“订单农业”模式提高了个体农户种棉的积极性,也帮他们增加了收入。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