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一名国家级贫困县考生自述:高考是我唯一出路(图)

2018-06-09 14:50:08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一名国家级贫困县考生的自述:高考是我唯一的出路

“我们会宁的学生,都是想往远走的,可能没有非去不可的大学,但是目标一定是考上,考远,越远越好。”

2018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会宁一中考点门口。

2018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会宁一中考点门口。

文|王双兴

6月7日,高考第一天。

公众目光聚焦于北上广深,或是衡水中学与毛坦厂,而在西北,以高升学率著称的会宁,“战役”也拉开帷幕。

在中国地图上,会宁几乎是一颗落在版图正中的点,但抵达那里,则需要穿越西北的风尘、砂砾与黄土山。

被黄土山围绕的会宁县。王双兴 摄

被黄土山围绕的会宁县。王双兴摄

植被漫不经心地趴在地上,祖厉河宽阔的河道里,不足半米宽的河水停止了流动。县城的主干道上,超市、宾馆、服装店排列开来;在路边餐馆里,10元可以吃一份肉馅饺子,5元一碗浆水面。

属于会宁的标签,包括“高考大县”“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地”“国家级贫困县”,这个位于甘肃中部的小县城,一度试图通过前两者摆脱后者;而当地人则有些骄傲又有些苦涩地把三者联系在一起:因为贫困,所以把高考当成唯一的出路;因为把高考当成唯一的出路,所以肯吃苦;因为肯吃苦,所以一定程度上弘扬了长征精神。

遇到的会宁学子,很少提及自己的理想,留短发的高二姑娘说自己想当导演,又赶快自嘲地补充一句:“挺不切实际的。”有关未来最多的期待就是“考大学,去远方”,但“远方”的指向常常没有具体的目标,或者是“越远越好”。

祖辈像树一样,扎根在黄土地上,世世代代;父辈像鸟一样,试着起飞,在他乡和故乡迁徙;年轻一代则更像风筝,乘着高考的风飘去更远的天地,最终与故乡的联系,只剩一根若有若无的线。

以下是一位会宁考生的自述。

(一)

6号下午,我爸妈带我去二中认考场,我被分到了二楼,从门上的小窗户往里看,教室只摆了三十张桌子,显得特别宽敞。

补习(复读)这一年,我们班的教室比那大多了,但是特别挤,因为一个班有120多个人。教室每排坐十个人,中间六个,两边各两个。就算这样也得坐十多排,坐在后排的同学看不见黑板,就在凳子上放了厚厚的一叠书;他们可能还是看不到,就往前面挤挤挤,所以我们前面地方特别小,座位特别窄,前排的学生后背只能坐得直直的。

在我们一中,一共有6个复读班,每个班都是120多人,我们被安排在文萃楼上课,那里大教室多,专门留给复读班。应届生在另外两个楼,他们每个班只有四五十人。

补习班人太多了,大家平时自己学自己的,很多人互相不认识的。像我的座位在前面,后面的人我可能都没见过。有一次我们班组织活动,大家在教学楼下集合,我头一转:我的妈呀,后面没一个认识的。

考生的出租房,房间里只放着一张桌和一张床。 王双兴 摄

考生的出租房,房间里只放着一张桌和一张床。王双兴摄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