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媒体评小凤雅去世:你们关心的不是孩子而是愤怒

2018-05-26 09:34:52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小凤雅父母以救她的名义筹了款,却没有救活她,确实可能引致“不尽心治疗”的质疑。可不得不说,现在太多的质疑,都只是来自单方信源或网友强加的脑补,而没有多少实锤。

我们看到,这两天的舆情风波中,不同志愿者、自媒体纷纷发声,而小凤雅家人呢?

到目前为止,涉事各方的发声频次与音量严重不对称。我不敢说,小凤雅家人说的就必定是事实,可至少我们应该“兼听”,避免主题先行地“扔道德石子”。

    据调查,小凤雅家人从其他两个平台募捐得的资金约3万。

媒体评小凤雅去世

媒体评小凤雅去世 水滴筹方面的声明

在此事件中,小凤雅家人在为女儿筹款和治病过程中,确实得到了公益组织的很多帮助。若果真挪用了善款,或许确应致歉。

但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在慈善的施受两端,可能存在双方话语的不对等。

慈善行为一旦出现纠纷,掌握话语权的组织、志愿者可以通过不同平台发声。而被救助的一家,可能在舆论场中天然失势。特别是小凤雅家人不在城市,这意味着其与网络世界的连接通道很多时候是屏蔽的。

这并不是要为其家人辩护,而是想说,虽然他们是被救助的弱者,但其声音也该被倾听。接受了救助,不等于就该被索垢寻疵。在事实确证之前,不轻易出恶语,也是应有的克制。

媒体评小凤雅去世

媒体评小凤雅去世 小凤雅家境确实很贫困

从媒体报道看,小凤雅家在农村,五个孩子,两个病童,还吃着低保。

考虑到贫穷的境遇,就算其家人对所剩不多的善款动了点小心思,是否就该穷追猛打,或许也是个值得思考的慈善伦理问题。

眼下真相在渐次浮现,相信很多偏颇的道德审判会退烧。但我们也希望,下一次再发生类似慈善纠纷时,身在底层的被救助者说法能被更广泛地倾听,而不是蜷缩在一隅,被“误解”,被“指控”,却默不作声。

(责任编辑:周晶晶 CN032)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