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贵州福泉:“海归”村主任胡兴涛的“锄头梦”

2018-05-25 22:11:02    东北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胡兴涛(左)与阳戏传承人商讨阳戏传承发展事宜
有一种无奈叫背井离乡,有一种选择叫义无反顾,有一种幸福叫落地生根,有一种情怀叫老乡真好。他是一名80后,留学马来西亚金融学专业,归来后去深圳创过业、去“家族产业”跑过业务,繁华的城市喧嚣与车水马龙,看似热闹非凡,但却让他的内心空寂无依,仿佛无水之萍,找不到挂靠的幸福点,也找不到人生的落脚点。而逢年过节回到家乡的那种“市井”喧闹、家小情浓,却让他倍感温馨、无比幸福,无数回忆的光点,让他毅然选择“留守”谷龙,为家乡做点事,为寨邻谋幸福。他就是福泉市道坪镇谷龙村的村主任胡兴涛,家庭富裕、学业有成,本可以闯荡一番大事业或者悠然一生,但他却选择了当一名村干部,拿着微薄的收入,干着热血沸腾的事,于山旮旯里追逐着“锄头梦”,拥抱“泥土”,挥洒青春,无怨无悔。

挖“记忆情根”打响群众“欢腾之歌”

儿时的胡兴涛家庭贫苦,父亲残疾,母亲也没啥文化,一家人要吃饭要生活,父母只能磨着双手靠干农活把他们三兄弟拉扯大,艰难度日。尝遍疾苦、干着农活长大的胡兴涛时刻记着父母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只有有文化才能少吃苦”。于是胡兴涛自幼发奋读书,立志改变命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外留学的日子,每次归来与大家嘻嘻哈哈,胡兴涛都觉得幸福得像花儿一样,毕业后,走过儿时游玩的地方,全都变了样,无数记忆浮现在脑海,更是激起了胡兴涛想回家的念想。如今的谷龙村有着黔南第一村的称号,经济条件好,大部分家庭还算富裕。但胡兴涛在平时接触中,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还很困难,“富裕”的他想着哪怕给点钱也解决不了他们的困难,而自幼贫苦的他也不想看着家乡人艰难度日,于是他鼓起勇气参加了谷龙村2013年的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并成功入选,当上了村委委员。

胡兴涛说:“当时啥也不懂,就想着当个村干部就能够更多的了解村民们的情况,就能够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脱贫致富”。

就这样,“海归”胡兴涛开始了他的“锄头梦”,在山旮旯里走村串户、在田野乡间访贫问苦,拿着微薄的收入,时常还向家里“申请救济”当办公经费,激情四溢的扛着“锄头”,深挖“记忆情根”,打响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欢腾之歌”。

谷龙广场一角

挖“经济命脉”打通群众“任督二脉”

满腔热情、谦虚温和的胡兴涛干工作非常扎实,来得比谁都早,走得比谁都晚,干农活、抬石子、代办事...不管啥事,他都认认真真,从不喊苦、不喊累,肯学肯干肯吃苦的不懈努力赢得了村民们的认可和赞赏。2016年10月,胡兴涛成功当选了谷龙村村主任。

谷龙村具有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依托瓮福磷矿、福泉磷矿等多家企业,特别是瓮福磷矿二期剥离矿山接替项目,构成了谷龙工农结合的产业结构。胡兴涛抢抓优势,通过以工促农、以农补工,以矿产资源开发带动农业发展,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补充工业生产就业,实现了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达8234元。与此同时,他以和谐矿区建设为目标,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企合营,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以上。今年,胡兴涛抓住福泉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契机,积极思考,认真谋划,走访各组商量如何调整发展产业,通过举行群众会、院坝会,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组织外出考察等,一个礼拜的时间就种下了蜂糖李1800亩,并再接再厉,使得全村3500亩土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继落实。

胡兴涛与陈真海学习蜂糖李修枝技术

谷龙村民以前种植茶叶、核桃等产业都失败了,对于发展新产业完全没有信心,更没有兴趣。面对如此囧境,胡兴涛没有气馁,虚心向当地种植蜂糖李的成功人士陈真海学习取经,并邀请其为技术顾问,提供技术服务。他还以村为主体成立公司,解决栽种、管理、销售等难题,老百姓完全没有后顾之忧,不仅流转土地有收益,去公司务工也有收益。通过三年的公司管理、群众务工,使得大家都掌握了技术,三年后挂果产生收益后,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再把管理权给老百姓,公司仍然负责销售,彻底长期的解决了产业发展难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收益产生慢的问题,他通过“以短养长”的方式套种土豆、高粱,荞梓等农作物,充分利用好每一分土地,使得产业结构调整“前程似锦”。据了解,蜂糖李经济价值极高,市场价在50元每斤以上,挂果后亩产保底可达1万5千元,除去各项成本,纯收入可达每亩5000元,真可谓是一个“金饽饽”。

就这样,“海归”胡兴涛的“锄头梦”越做越美、越做越甜,吃苦耐劳的他扛着“锄头”,不分昼夜地深挖谷龙“经济命脉”,有效打通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任督二脉”。

资料图/阳戏文化节热闹场面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