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隐形贫困人口”火了 你是其中之一吗?

2018-04-22 11:20:14  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评论()人

确实,“隐形贫困人口”一词,可以用得很自嘲,但也可以呈现得很真实。

其实,很能花钱但没有钱花,并不新鲜,与许多年前说的“月光族”“啃老族”没多大区别。明明消费能力不够,一件3000块的衣服下手稳准狠,外婆知道了一定劈头盖脸来一句:这就是爱慕虚荣!然而,当“隐形”与“贫困人口”结合在一起,它似乎又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文化语义。

“隐形贫困人口”为什么火了?

光明网评论称,过去十多年,城市化和市场化交叉演进,制造了很多溢出原有社会分析框架的新群体,也产生了一些带有文化景观性质的新群体特征,与青年人群形成重叠。观察者一直在试图把这些特征概念化,最早是“蚁族”“工蜂”,然后是“空巢青年”,(快手上的)“新留守青年”,“佛系青年”等等。“隐形贫困人口”算是一个最新的概括。

据新京报报道,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是“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四大原因。

数据显示,“隐形的贫困人口”大部分人月入一万多,但在护肤、穿衣、饮食上毫不吝啬——穿着3000块的西装,敷着100块一片的面膜,吃着来自智利葡萄界的香奈儿,租着6500块带落地窗的大房子。

追求有品质的生活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消费经常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享受了高级生活还高喊自己贫穷,可能就是矫情了。

真正的“贫困”是什么?

▲截自《新民周刊》2016年第10期

▲截自《新民周刊》2016年第10期

所以,所谓“隐形贫困人口”更多是自我消费不节制所造成的——不是没有钱,只是花得多而已。

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一种仪式性地表达而已,自我打趣一番,矫情一下,避免自我被流行抛弃。然而这样的话语,并不能反映真实社会。

从《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佛系青年,到《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抛弃体”,制造“流行”成为自媒体收割流量的方式,这背后可能只有商业的逻辑,却缺乏真切的社会关照。

因为“隐形贫困人口”火了之时,真正的贫困人口却可能连接触到这个热词的机会都没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其实,“隐形贫困人口”作为一种网络热词被大量使用到网络聊天中,只是一些年轻人对个体身份进行一种全新的建构,成为个体身份辨认的标识。个体间通过使用这一符号的互动,在自嘲中互相安慰,从而获得一种群体的认同感。

“隐形贫困人口”这一热词的流行是因为其准确捕捉到了当代青年的痛点,让很多网友认领这就是自己的状态——“是我本人”,由此引发了全民的二次创作,对其进行了意义上的延伸。

虽然它能给个体带来群体认同感,让个人更好地融入到与周围人的对话和交流中去,但它却是“夸大了因观看而带来的快感,它对那些可见之物夸大其辞,吹捧,凸显那些浮面的表象,并拒绝意义或深度。”

我是为了看起来富一点

才穷下来的

人民日报评论称,换个角度看,显性奢侈,其实是融入城市的一种方式。当年轻人争相穿上消费文化这件城市生活的羽衣,一定程度上是在求一种安全感。

一两件奢侈品——品味的必要彰显;

每场不落的电影——社交的有效谈资;

与小姐妹一同订健身餐——保证观念不落伍。

记得很多年前,有篇文章很火,名字大概是《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星巴克》。今天,一杯星巴克,已是年轻人找个地方休息的标配,消费升级了,奋斗显然有了其他灯塔。

因此,消极地看,“隐形贫困人口”是有些离经叛道;但积极地说,“隐形贫困人口”也确实是在追逐美好生活的人群,虽然磕磕绊绊、姿态并非那么优美。

甚至在批评之前,不妨也先问一句:今天的城市,剥离了电影、打车、时尚、美食、健身,其内容还剩多少呢?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