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因这道期末考题 作家毕飞宇被天津中学生“围攻”了

2018-01-26 08:31:0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毕飞宇

《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那么,一线语文教师会怎么评价“厚重感”这种问题?就此,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上海语文特级教师、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黄玉峰。在黄玉峰看来,这属于典型的大而无当的设问,指向不明确。“你到底要问什么?厚重这个词语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解释,没有人解释得清楚。(厚重)指的到底是很有历史感,内容丰富,对于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还是别的什么?你到底要我回答什么呢?所以学生无法知道要回答什么问题。这说明出题人不明确,他对这篇文章的理解自己可能也不太清晰。”

那么,类似“大而无当”的设问设问在今天的基础语文教育中是否普遍?对此,黄玉峰认为不算普遍,现在最普遍的还是标准化的答案,就是强迫人家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这个文章很好,怎么好?可能是沉痛的,可能是优美的,个人读出来的感受是不同的,但命题人一定要和他一样的结论。”黄玉峰称这种用标准答案来强迫学生的命题和教学方式是“语文教育的专制主义。”

除此之外,黄玉峰也谈到,另一种很成问题的命题方式就是设问太大,看似什么都可以回答,但是标准答案又是比较死的,学生就没方向,这样的设问在每次高考题目中经常会出现。

当然,就基础语文教育来说,这样的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很多命题甚至让学生和大众哭笑不得。但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语文命题的问题依然如故?对此,黄玉峰也颇感无奈,他说:“我也呼吁了好多年如何来改变这种模式,但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响应。出题的人不敢大胆走出去,到现在也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我以前写过一封很长的信给考试院,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改?结果只是找我交谈了一下,但也没什么回音。”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