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冰花男孩”善款缩水?官方前期回应为何网友不买账

2018-01-19 09:21:4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日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云南昭通鲁甸“冰花男孩”一事又有了新进展。据媒体报道,目前所募集到的社会捐款已达30万元左右,但有网友指出,“冰花男孩”仅分得了500元。对此,鲁甸县教育局局长陈富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称,自己也经历过头顶冰花,赶着山路上学的少年时代,自己感同身受。在整个鲁甸县,像这样的“冰花男孩”还有数千人。“冰花男孩”本人收到的款项之所以不多,是因为30万元捐助属于捐赠人没有指定用途的善款,将用来救助更多类似的学龄儿童。不过,回应并没有终结质疑,在1月16日晚,此话题蹿升至微博实时热搜榜前列。

通读当时的整篇官方回应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和相关基金会确实采取了多方行动来保障包括“冰花男孩”在内的留守儿童温暖越冬,可是网友对其回应却不甚满意。究其原因,客观上可能在于媒体报道中故意强调30万元与500元的对比,对官方的回应有所取舍——碎片化传播导致媒体信息刊载量有限,只能将最有吸引力的信息进行传播。至于为何“30万元与500元”是最适合传播的信息,那就与慈善领域的历史欠账、刻板表象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主观上的一些回应方式、角度和内容与新媒体的关注不“同频”,思维不“对表”,受众不“解渴”,也是重要的原因。这其实也是新媒体时代,政府方面百思不解的难题:明明做了事,却得不到认同。

当然,鲁甸官方面对负面舆情,回应的速度与态度可圈可点,但中国网民已对“及时回应”产生“审美疲劳”了,取而代之的是细节决定成败。那么,具体到本事件中,细节指的是什么呢?

首先,回应的方式须“对表”。顾名思义,“对表”即校准,向网友的关切校准。由于缺乏新媒体相关经验,有些地方政府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我说你听”和“你问全部,我回答部分”的层面。所谓“我说你听”,即我说的都是有证据,经得起推敲的,但未必是公众想听的。比如某地方出现事故,网友想知道救援情况和事故原因,有人偏要说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家属情绪稳定。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