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八旬老教授的“最后一课”:他站着讲了3个小时

2017-12-21 13:26:2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自制教具钻研课本,“教”“授”精益求精

课堂上,蒋克铸小心翼翼地翻开了一张1米×0.6米大的泛黄的图纸,这是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建设富春江水工机械厂绘制的。

“我讲课常常要用到各种教学‘道具’。”蒋克铸说,通过这张图,他想告诉大家系统的思维,要从总体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打开蒋克铸的资料包,还有很多讲课用的“道具”——数张手绘幻灯片。这些工程设计幻灯片多是他自己画在纸上,再通过复印技术印到塑料板上。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画面依旧清晰。

蒋克铸说,上好课就是“演好一场剧”,道具之外,最重要的是“剧本”。“一场剧,即便来自厚厚的名著,但剧本还是需要再创造,才能被观众看懂。上课的课本也是如此,不能通过教材生搬硬造上去,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路重新调整。”

在上《现代工程设计》一课时,为了让课程内容紧跟时代,蒋克铸每年都要去上海最大的工业展览,收集样品和画册用于教学。在蒋克铸家里,还完好保存着两大箱打印出来的每年学生上交的设计作业,按照学生的年级垒得整整齐齐。随便拿出一份作业,就有近100页的篇幅。

蒋克铸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了近50载,直接教授过的学生有4000多人,退休后还指导了600多名学生。他常常亲自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工厂、车间开展“第二课堂”。上海宝钢的工厂、嘉兴的秦山核电站、安吉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以及广东等地的工厂都留下过蒋克铸和学生们的身影。

1996年从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的王喜冬,曾经跟蒋克铸学习了一年多,他回忆说,当年蒋老师指导学生们为厂家设计信封切模机、信封成型机、信封贴膜机、摩托车的动力传动系统,最后都成功地变成了商品。他至今很感慨:“蒋老师要求很严格,做事一丝不苟,跟着他扎扎实实地学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刚参加工作时,其他应届生要几年才能上手工作,我可以直接独立工作,领导和老高工们都很吃惊,都感叹确实不一样!”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