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我的诗歌,不只是《乡愁》”——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2017-12-15 07:41:1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对篇章里的“四韵”“四度”“四海”,余光中很满意,他喜欢四这个数字,因为它在传统文化里面很吉祥。

开馆前一天,88岁的老人在周梁泉的陪同下,在馆里慢慢走了将近三个小时,参观指导布展工作。开馆当天,老人携妻子范我存、二女儿余幼珊、四女儿余季珊在馆里的余光中塑像前拍了很多照片。

老人称赞塑像很逼真,“连经脉的走向都和我一模一样。”

老人说:“今天我的家人跟我一起来,妻子来了百分百,女儿来了百分之五十。”

幽默表达令在场的人“笑喷”。

老人喜欢当天一张无意中被拍到的自己在偷笑的照片,开心地说:“可以和蒙娜丽莎的微笑相媲美”。

周梁泉调侃,是不是想到初恋而偷笑?

老人机智地回答,记不起来了,就是记起来也不能告诉你,因为太太就在身边。

交流交往中的诸多细节,周梁泉印象深刻。在他看来,余光中先生是幽默的,也是深情的。

“桃溪蜿蜒的两岸,是我难忘的故乡。”回到永春,余光中情不自禁思念起父亲。他说,父亲就生在永春桃城镇洋上村,和他聊天时讲得最多的是永春五里街、惠安洛阳桥,现在仍难以忘怀。

“我的故事早在我出生前几年就在永春开始了。”余光中先生说过,父亲曾当过永春县教育局局长。母亲是江苏常州人,毕业后到永春教书。

在余光中的童年记忆中,与父亲在生活上的交集并不多,但文学的起源却来自父亲。“12岁时,父亲给我讲《古文观止》等古典书籍,这是对我教育的破土、启蒙的力量。”

余光中先生曾拿着父亲的手稿和照片,告诉周梁泉,在台湾的40多年里,有永春人到台湾找父亲,父亲必定赶回家亲自下厨。“父亲桑梓情深,对此,余光中先生很自豪。”周梁泉说。

文学馆开馆至今两年多,已经接待30多万人次,参观者来自大陆各省市、台湾地区和世界各个地方。

“有高校学生、海外游子,还有联合国官员。”周梁泉说,“最多时一天接待超过5000人,参观者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一次,同时来了台湾媒体30多家,大陆媒体40多家。”

余光中成了永春的一张名片。多年来,周梁泉他们以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为由头,创作了一部戏,建设了一个文学馆,前段时间又启动了万亩乡愁园的建设。

上个月,为了庆祝余光中先生90岁大寿,周梁泉在永春最高的山上组织了一场乡愁诗会。余光中先生知道后很高兴,特地委托女儿余幼珊发来贺电,祝贺活动举办成功。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