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一代中专生命运之变:当年成绩优异才能上 更多人在基层奉献

2017-11-09 09:10:59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这过程的艰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尽管智商普遍不低、学习能力不差,但在周围人进入结婚、生子的同一时期,部分中专生选择了孤灯苦读,过上了“下班就学习”的日子。

后来,一些人成功了。他们考上研究生、考上博士,进入国家机关、著名高校,人生轨迹也从此改变。但是比起同龄人,面对变成弯路的数年往日时光,他们对未来更有奋斗的执着和渴望。

“我们是一直在跑的人。”一位中专毕业生说,“奋进是一辈子的事。”

孙文桢(右)珍藏的上中专时候的老照片。 受访者 供图家庭选择

得知自己被中专录取的那一天,来自安徽一个落后县份的杨昊记得“全家都很开心”。

那一年已经是1996年,中专教育已经开始在走下坡路。国家正大力投入高等教育发展,大学急剧扩招。

那年中考,杨昊考了全县第一名,“可以上省重点高中”。但欣喜之后,他还是选择进入中等师范专科学校。

“少数几类中专,比如师范,当时还有包分配的可能,可以不考虑找工作的事。”他出生农村,家境贫寒,兄弟姐妹多,都在上学,选择中专是无奈之举。

“帮家里减轻负担。”不少中专生的出身与杨昊类似,继续念高中甚至大学,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对比之下,中专的优势明显表现了出来。中专生以最快的速度拿到“铁饭碗”,进校就保证毕业会分配到中小学当教师,拥有干部身份。同时,还能跳出“农门”,户口从农村转到城镇。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这些待遇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