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家长陪读吼到“心梗”专家:陪读莫“赔读”

2017-10-30 15:21:00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一提起陪孩子写作业,不少家长就气得头痛胸闷,更有甚者在网上发文称“吼到心梗要做手术”,是否如此严重尚未证实,但家长的“陪读”真的如此重要吗?家长不陪写作业,孩子就会落后吗?(10月29日的央广网)

家长“陪读”吼到“心梗”,是一种得不偿失行为,也是家教的越位。因为有家庭教育专家认为,家长的任务不是给老师当“助教”,而是专门生活教育和情感教育,辅导孩子做作业并不能发挥出家长的优势,对孩子的学习也未必都好。毕竟,有发展前途的孩子应该具有主动性强和自制力强的特点与素质,家长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和培养孩子的主动性,提高孩子的自制力,而不是吼甚至强迫孩子做作业。所以,家长如此“陪读”,并非能如愿以偿,值得家长们反思。

然而,更值得家长们反思的是,一些家庭放弃工作陪孩子读书,其舔犊之情跃然纸上,令人感动之余,又生出几许叹息。虽然这么“陪读”在督促孩子学习、约束孩子玩耍行为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长期“陪读”,不利于孩子健康的成长。

首先,“陪读”容易使孩子养成学习依赖。孩子学习时有父母“陪读”,包办一切,往往容易使孩子养成一种依赖心理。如上课时不用心听讲,回家后有父母讲解;题目不会做,也不反复思考,反正有父母帮忙。其次,“陪读”限制了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父母长期“陪读”,孩子多半时间只能围着父母转,于是,与同学联系少了,过集体生活的机会少了,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养成孤僻、独处的性格。第三,“陪读”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父母长期“陪读”,孩子难免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引发一些矛盾,使孩子产生悲观、失望等消极情绪,有的甚至无法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干出“傻事”来。第四,“陪读”容易降低孩子的自理自制能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身子女,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本身自主能力就差;加上父母长期“陪读”,自然会从多方面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遇事不会作主等,实则降低了孩子的自理自制能力。

其实,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陪读”,而在于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何况,父母“陪读”只能“陪”一时,并非一世;当父母没有能力“陪”下去的时候,孩子怎么办?再说,父母对孩子的爱并非仅仅表现在为孩子做了多少,而在于通过对孩子开展生活教育和情感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习惯及美德,从而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为人处世的技巧和接受社会的能力。否则,把“爱经”念歪了,去“陪读”,不仅容易把孩子“陪”成“书呆子”、“笼中鸟”,还会“赔”掉自己的青春和全家的积蓄,得不偿失。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