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易地扶贫搬迁获重大阶段性成果

2017-09-17 03:31:3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作为新一轮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其成败与否也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全局。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协调联动的推进机制逐步形成,安置房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后续脱贫措施进一步落实,搬迁建设任务取得了首战告捷、任务过半的良好成绩。

2016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明确了搬迁哪些人、搬到哪里去、资金怎么来、房子怎么建、如何促脱贫等具体内容,全国22省(区、市)同步编制相应层级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体系就此形成。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排查并及时出台政策举措,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扩大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交易范围,为贫困地区提供贷款偿还渠道。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部门先后印发通知,允许将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可以将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内流转使用,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出台投资、财政、金融政策,努力实现贫困群众花少量钱就住上安全房。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央行等部门分别对中央预算内投资及补贴标准、长期贴息贷款、专项金融债券发行等进行了安排,促进资金渠道上下贯通。

——制定多项规章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廉洁搬迁。多部门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建立专项建设基金资金项目台账,确保基金“独立核算、分账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力求实现投资安排使用全过程监管,着力确保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依法合规使用。

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22个省(区、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并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强力推进,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四川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有116万,约占全国易地扶贫搬迁总人口的1/9,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对此,四川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补齐新型城镇化短板并举,通过高位推进、目标取向等“七个聚焦”,坚持责任、落实、质量等“七个精准”,取得了积极进展。

河南通过强化后续帮扶,通过创新开展宅基地复垦券交易、组建县级后续扶持发展公司、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光伏扶贫专项工程、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十分钟”就业圈等举措,促进易地搬迁人口稳定脱贫。目前,已拍卖两批9291亩,共筹集资金27.87亿元,实现了贫困地区土地价值最大化。

截至8月底,全国累计开工2017年度易地扶贫搬迁项目1.4万多个,项目开工率达95%,累计竣工项目4000多个,项目竣工率28%。其中,河北等13个省份的开工率达到100%。初步统计,各地已为纳入2017年搬迁计划的15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谋划或落实了帮扶措施,户均帮扶1人以上。(经济日报记者 顾 阳)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