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俊岭
最近,人民币汇率再次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热点。今年5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不断走强,直至突破1美元兑6.5元人民币大关并创下自2016年5月份以来的新高。然而,面对人民币汇率正常的冲高回落,有一种观点却将人民币回调与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调整管理措施过度联系,进而认为是中国货币当局主导了近期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从而为市场“托底”。对此,专家指出,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根本动力源自市场供需关系及中国经济基本面变化。虽然央行调整管理措施会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其实际功能在于限制非理性交易,最终确保外汇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市场存在回调需要
针对央行日前将外汇风险准备金征收比例从20%降为0,同时取消对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存放准备金的穿透式管理,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指出,这两项政策都是在前两年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资本流动呈现一定顺周期性的背景下出台的宏观审慎管理措施,考虑到当前市场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上述两项政策有必要进行调整,以强化外汇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提高市场流动性。
中信证券分析,售汇风险准备金的取消意味着企业和个人的购汇成本将降低,这一定程度上能刺激购汇需求,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央行适时去掉对购汇的临时性限制措施,显示其更希望通过市场供求改变来促使汇率稳定,而不是亲自干预。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从接近7一路涨至6.5附近,可以说涨幅很大、涨速也比较快。总体而言,无论是从市场自身规律来看,还是从相关涉外企业的经营诉求来说,人民币汇率自身都存在着回调需要。”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周宇对本报记者表示。
双向波动态势明朗
在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赵雪情看来,人民币走强主要是受美国经济复苏表现不及预期、欧元区复苏更为强劲、美元指数4月以来持续下行等因素影响。同时,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基本面指标向好、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亦支撑了人民币汇率企稳。赵雪情强调,不能简单地将突破6.5关口等同于人民币完全进入“升值时代”,人民币仍将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下实现对美元的双向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