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整体治理记事:从“死亡之海”变“经济绿洲”

2017-09-12 06:56:2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针对干旱、多风、少雨的实际,鄂尔多斯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提倡利用机械化造林专业队伍和现有大中型植树机械等造林绿化资源,优化防沙治沙技术模式,全面提高造林绿化科技水平。在技术措施上,以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为中心,筛选、配套了一批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大坑整地、覆膜造林等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依托国家973项目,启动实施5大类型区生态监测项目,探索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树种和不同密度下,以水调控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升沙漠化科学防治水平。

  不以绿色画句号

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建成20多处生态旅游景区

站在达拉特旗风水梁园区的观景台远望,一半住人、一半养兔的4000栋农舍整齐划一,勾勒出这个产业小镇的基本轮廓。

2005年,库布其沙漠边缘一个没水没电、风大沙多、荒无人烟的“风干圪梁”,被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改造成“风水梁园区”。集团将沙柳平茬后20%的细枝、柳叶和牧草配合加工成獭兔专用饲料,利用沙柳的粗枝建设高密度刨花板项目,利用沙柳木屑锯末和獭兔粪便制作菌棒,培育优质香菇和双孢菇,利用菌肥种植有机农作物,发展采摘农业;以獭兔养殖为主导,用獭兔肉生产各类肉制品,用其内脏进行生物制药,以屠宰的下脚料进行狐狸、貂等特种养殖。依托这两条循环产业链,吸引当地及全国12个省市养殖户近3000户、5000余人进驻。

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广“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林沙产业发展模式,逆向拉动生态治理,实现了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共赢。一是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沙柳、柠条、杨柴、山杏等原料林基地建设,形成了以沙柳为主的生物质能源原料基地,以柠条、杨柴为主的饲料加工原料林基地,以优质沙棘、杏仁为主的食品饮品原料林基地,在提高防风固沙能力的同时,为林沙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扶持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广的林沙龙头企业,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实施品牌经营战略,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以亿利、东达等为代表的参与治沙造林及其相关产业开发的企业数量达到了80多家,培育了包括高原杏仁露、水域山在内的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年产人造板2.6万立方米,生物质发电3.1亿千瓦时,杏仁露、海红酒、沙棘等饮品3.5万吨。三是依托生态建设形成的良好自然环境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环境,建成响沙湾、银肯塔拉、七星湖、恩格贝等生态旅游景区20多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 力 通讯员 王亦然)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