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宁夏闽宁镇原隆村: 企业扶贫的好样板

2017-08-11 21:25:4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经济网银川8月11日讯 (记者拓兆兵)夏日的塞上,骄阳似火。贺兰山东麓,翠绿的葡萄园一望无际,各色酒庄的彩色尖顶不时闪现,穿插其间的是大片的蓝色光伏发电板和巨大的白色风车。近年来,贺兰山东麓形成了优质葡萄酒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不但成为宁夏调整产业结构的“绩优股”,也成为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伊甸园”,为企业扶贫树立了好样板。

图为原隆村村貌。

  从银川市区沿着国道110向西驱车20多公里,就来到了位于贺兰山脚下的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原隆村是个移民新村,村民们大部分近两年从宁夏南部山区的固原市隆德县搬迁而来,故取名原隆村。走进原隆村,红瓦白墙,道路整齐。虽然号称移民新村,但原隆村实际是一个新社区,学校、卫生所、幼儿园、老饭桌、市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十分亮眼。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小区道路旁架设的一排排巨大的光伏板和光伏大棚,这是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为原隆村扶贫而建设的。

  “公司与闽宁镇政府签订了扶贫协议,依托原隆村昌盛光伏科技大棚园区,采取‘政府+企业+贫困户’的方式,实施‘一户一栋大棚’的精准扶贫方式,帮助原隆村70多户建档立卡户按期脱贫。”昌盛集团下属的宁夏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考虑到贫困人口来自贫困山区,不但缺乏技术、资金,更缺乏把握市场的能力,因此该公司不但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还包销产品。

  走进昌盛光伏科技大棚园区,一栋栋白色大棚十分壮观,架设在大棚顶上的光伏板充满了玄幻的科技感。去年8月,经过一年多在园区打工学习,贫困户万军红掌握了种植香菇和花卉的技术,他申请到了一栋大棚。“大棚年产香菇一万多斤,年收入在25000元左右。”万军红告诉记者,他高度近视,妻子患有轻度精神疾病,属于残疾人家庭,在老家时全家6口人年收入不到两万元。现在大棚收入加上1万元的大棚托管兜底分红,家庭年收入将超过3.5万元,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另外,在家门口种大棚不用走山路,方便了我这个高度近视眼,也方便了孩子上学。”万军红满意地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