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刚毕业的小李原本应聘的是“机场安检”,岂料遇到招聘陷阱,不仅被忽悠干了两周的车库保安,还被迫交了3000元的所谓“培训费”。最终,小李向法院起诉后,对方返还了费用。随着招聘旺季到来,不少求职者因未能有效识别招聘信息的真伪,落入了招聘陷阱,甚至误入传销窝点付出生命代价。对此,海淀法院的法官给出了专业的司法建议,提醒求职者多加小心。
案例
“机场安检”变“车库保安”
大学刚毕业的小李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广告中说,劳务公司面向社会招聘驻机场安检员。
小李与劳务公司取得联系,一名陈姓工作人员大致询问了小李的年龄、学历等内容,当即表示小李很符合机场的招聘需求,小李可带着身份证来公司进行下一步面试。
按照陈某的要求,小李带着身份证来到公司面试,简单询问后,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小李通过面试,但小李需要提交身份证原件,公司需要与公安部门联系,核对小李有无犯罪记录,此外还需要交3000元的介绍费和培训费。
小李将身份证原件交给劳务公司,并按照劳务公司的要求交纳了3000元,当场劳务公司工作人员向小李出示了手写收据一张并出具了一封《推荐信》,表示为了让小李在实践中了解和感受安检保卫岗位的特殊性,先行安排小李去某停车场从事安保工作。
然而两周后,小李不仅分文没有取得报酬,反而被赶出保安公司。小李依法维权,最终劳务公司向小李返还了身份证原件及3000元费用。
防骗第一步
求职者可开展“反侦察”
海淀法院法官蔡笑表示,为避免落入求职陷阱,劳动者在投递简历或与招聘单位取得联系前,应利用已知的招聘信息展开“反侦察”。
蔡笑举例说,比如招聘信息中包含公司名称,则可登录企业信用信息网,查询该公司是否进行了工商注册,注册地址与招聘地址是否同一;登录裁判文书公开网,查询该公司是否存有大量劳动争议纠纷或大量债权债务纠纷;对该公司企业信息进行查询,核实网络上是否有对该公司投诉、举报。
防骗第二步
利用面试了解公司
蔡笑建议,求职者应注意面试地点是否为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注册地、是否为该公司的实体办公地;公司办公地是否存在“一套人马,多块牌子”等情况;公司的办公场所是否正规,公司的办公环境、办公条件是否与其招聘信息中介绍的公司规模相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