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常州:产城融合找准绿色交汇点(2)

2017-08-08 06:39:4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2012年,全球首个石墨烯研究院在常州成立,这时距英国科学家因此材料研究获得2010年诺奖才两年。5年后,2017世界石墨烯创新大会在常州举办。同行和欲入行者发现:常州的石墨烯研究与产业已经与世界同步。

这里已引进并培育了30多家高科技企业,总市值超过40亿元,6大系列、13个产品已全面铺开,更吸引了来自石油世界的巨头用户。

与石墨烯产业一样,无中生有、植根绿色且位居一流的产业,在常州有很多,如机器人、轨道交通、再生资源利用、大数据医疗,等等。但是,常州有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老工厂太多,小工厂更多。就是说,常州的制造业存量变绿,任重道远。

园区化,这是老企业转身向绿的最好路径。从城区到县区乡镇,分散的工厂被各种政策吸引、挤压进循环化的产业园,到今年6月,这里100%的国家级和85%的省级园区基本完成循环化改造。

在有1100多家工厂的西夏墅镇,记者看到,与镇工业园区一路之隔的梅林等村庄,一间工厂都没有了,他们或以有机大米引领市场,或以村舍文化为旅游资源,与机器人当值的小工具刃具专业小镇相望相亲,构成一幅现代与古老、工厂与田园互为底色的图画。

园区外的企业同样顺势而为,或是被一个个低排放标准引导着转型升级,或是在升级中创造更高的环保标准。在建于1958年的常州变压器厂巨大的无尘恒温车间内,数十台超高压、特高压变压器正被当作工艺品般地精雕细琢。这里造出了国内首台自主化(正负)800KW特高压直流变压器,推动了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的国产化进程,也推动着电力建设的绿色化。

城镇绿化,听市民意愿。在宣布3年不卖地的同时,常州提出了“生态绿城”建设规划。生态源保护、郊野公园、城区绿地、生态廊道等大小294项工程全面展开。不卖地的3年,这个城市居然扩展绿地5万亩。

生态绿城,不是新奇的提法。倒是主管城建的副市长李林的解释更打动人:城市怎么变绿变美,不是我们当市长的想怎么做,市民的意愿才是管理者努力的方向。这个解释就让记者理解了,为什么常州的绿廊公园、湖塘水道,看上去那么朴素、那么生活化或说是人性化。比如步行一刻钟,一定可以看到一个开放的公园。比如步行绿道,在遇到高架路桥或是水面时,不会让人无路可走,设计上会按人行习惯和愿望,通过下沉、借道等手法让人很舒服地继续向前,而不是被逼改道或走回头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