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珠峰脚下,绿色产业成气候——山东省支援日喀则市发展高效农业纪实

2017-08-03 23:34:31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湛蓝的天空,哈达般的白云,珠穆朗玛峰脚下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望不到边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闪亮。雅鲁藏布江北岸,人造绿洲郁郁葱葱,花香鸟鸣。

  7月中旬,西藏油菜花开的季节,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冯继康,是山东省第八批援藏干部总领队。他告诉记者,山东去年共投入援藏资金2.9亿元,实施援藏项目72个。我们一定发扬山东产业援藏的好传统,帮助群众发展绿色产业,打响珠峰品牌,增强造血功能,为兴藏富民做出新贡献。

  西藏蔬菜看白朗

  白朗县素称西藏粮仓,主要农产品是青稞、油菜。

  1995年,山东援藏干部来了。经过考察论证,这里适合发展大棚蔬菜生产。1998年,白朗县出现了山东援建的第一座蔬菜大棚。

  巴扎乡彭仓村党支部书记边巴顿珠,在自家大棚里给记者讲述往事。当年,山东济南的援藏干部动员了48对蔬菜技术员夫妇进藏,推广蔬菜大棚。

  来自山东章丘的农民技术员张际明,一开始就碰钉子。一位农民告诉他:“这里一万年以前就种青稞,你还想改?”

  “蔬菜就是草,人只能吃牛羊肉和糌粑,牲口才会吃草。”

  69岁的老支书边巴顿珠,学习山东屡试不爽的经验:他和几个党员豁出去作试验,跟着张际明边学边干。大棚西瓜成熟了,可他不认识秤,老张教他30元一个论个卖;他怕卖东西丢人,老张说,买卖双方有利的事,不丢人。

  后来,那个说“一万年以前就种青稞”的农民,也种起了大棚,还成了农民技术员,月工资最高时8000元。原来种青稞,一亩地年收入不过2000元。一个大棚不到一亩地,年纯收入七八千元。现在彭仓村48户,种了106个大棚。村民们盖新房,买汽车,成了高原上的明星村。

  山东对口支援日喀则的援藏干部,到去年是第八批。他们一茬一茬接力,推动白朗蔬菜产业扩规模、上高端。当地人常说:“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

  现在,白朗县已建成5428个大棚,成为西藏最大的高原大棚蔬菜基地,年产蔬菜3750万公斤,年销售额超亿元。以全县1.28%的可耕地,产出了占农牧业总量41%的效益。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