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北师大教授谈圆明园焚掠史:课本论断有错误之处

2017-07-09 11:45:45  浙江新闻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北师大教授王开玺谈圆明园焚掠史:课本里的论断有错误之处)

圆明园。读到这三个字,一座花园林立,遍布琼楼玉宇的皇家庭园是不是就浮现在了眼前?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百五十多年前那场彻夜的大火,以及散失于四海的无数文物与珍宝。

三个世纪以来,圆明园的传奇牵引着无数笔尖和镜头——史学家、小说家、影人、画家们捕捉着它无尽的暗影和光辉。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开玺的著作《圆明园三百年祭》由人民东方出版社出版。

北师大教授谈圆明园焚掠史:课本论断有错误之处

翻拍的圆明园谐奇趣景区。

“历史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就是论从史出。”王开玺说,“任何人研究历史,都必须坚持言必有本,无征不信的这一基本原则。”王开玺模仿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按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将畅春园北面的一块地赏给皇四子胤禛修建园林算起,已有310年历史了,所谓“三百年祭”,取的是整数。

在新书中,王开玺教授结合二十多年研究思考的结果,介绍了北京西北郊皇家、私家园林建筑,澄清了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中的许多史实失误,并就我国向英法等国依法追讨被掠文物等问题,进行了法理与历史事实的分析。

生于1949年的王开玺自幼生活在北京:“我从内心和骨子里喜欢中国传统而美丽的古典园林。”他将圆明园称作中国乃至人类园林建筑的典范。

“除此之外,圆明园还曾是国家及国家权力,乃至中华民族的存在之象征。因此,圆明园的焚毁,成为中华儿女刻骨铭心,痛心疾首,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巨痛,更是我的心头巨痛。”这样的情感,是支持年近七旬的王开玺将研究圆明园问题坚持下去的内在动力。

本期阅读周刊请到王开玺教授,从史学角度出发,纠正大众对圆明园认知上的诸多误区;并从多个维度引领读者走进那个熟悉还又陌生的圆明园。

翻开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九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这样叙述了圆明园被焚掠的过程——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