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90年代的上海夜场:一些大老板因买花败光家业

2017-07-02 04:52:30    新闻晨报  参与评论()人

罗中旭在九十年代歌厅/受访者供图

原标题:罗中旭、黄绮珊唱夜场的年代

星期日周刊记者戴震东

上录音乐万花筒流行音乐排行榜

《我是一只小小鸟》、《亚洲雄风》、《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失恋阵线联盟》、《理想与和平》、《夕阳醉了》、《生命过客》、《焚心以火》、《黑头发飘起来》、《梦醒时分》。

这一连书名号,倘若找来一个90年出生的年轻人来辨认,估计八九成都认不得。但倘若找来60后、70后以及80头上的,此刻恐怕已经陷到脑海里的旋律中去了。

这是1990年上海广播电台一档由上海录音器材厂冠名的《上录音乐万花筒-流行音乐排行榜》 听众票选出来的“1990年度十大金曲”。

那是一个黑白电视机都还未普及的年代,上海人家里标配的红灯牌无线电里飘出谭校长的《理想与和平》、童安格的《生命过客》,今天回想起来简直起鸡皮疙瘩。

90年代,娱乐文化从港台飘扬过海而来,“流行音乐排行榜”是这些流行音乐最早靠岸上海的“十六铺”。而流行音乐覆盖的受众,大多是在大中小学念书的年轻人。校门口的地摊上,最热销的永远是那些印着四大天王、叶倩文、林忆莲们的贴纸、包书纸。

90年代家庭娱乐/1999年10月7日俞新宝摄影

出生于1976年的王韵90年代初在杨浦区一所初中就读,她是“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忠实粉丝,她记得当时同学们之间每周都会讨论这张榜单,并且还会发生争吵——“谭咏麟、童安格、张国荣谁才是no.1?”

这三位的歌其实蛮符合上海人喜欢的路数,纾缓悠扬,编曲上又有许多小心思,实际上谭、张两人不少的歌都是日本制作人玉置浩二的曲子。后来,90年代的日本流行文化也来到这里,同样深深影响了一代人。

学生们听歌的渠道除了电台,再就是自己买卡带,而当时正规渠道引进的卡带有限,王韵便会和同学们去买一种叫“拷带”的磁带。那个时期,上海有些人家里有海员,或者海外关系,从“外面”带进来一些母带,然后再用双卡的“四喇叭”翻录。考究一点的会用TDK的磁带,磁带盒子里配一张原版黑白复印的歌词封套。

王韵的家在杨浦,他们最多去兜拷带的地方是四川路乍浦路附近,而当时整个上海的拷带集中地是延安路上的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附近。

Walkman,这张照片可以给自己的孩子看看,原来地球上还有过这玩意。 /视频截取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