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快来看!《人民的名义》环保原型在这里

2017-04-23 11:47:59  中国环境新闻    参与评论()人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过半。循着编剧周梅森“打造一幅当代社会《清明上河图》”的思路,这部反腐剧的“大罐头”里装进了对婚姻、成功、全民阅读等社会话题的探讨,也表达了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议题的立场。

环保,在剧中仅占很小的篇幅,但几次提及,都不免让观众联系现实,拍手称赞:“说得有理”,同时意犹未尽。这些情节不是凭空捏造,有的有现实原型,有的也能在现实中找到类似案例。

剧情1

劣势变优势,采煤塌陷区建起开发区

《人民的名义》中,林城市经济开发区有一片湖。多年前,这里不是湖,是采煤造成的塌陷区,荒无人烟。彼时任林城市委书记的李达康考虑到大量圈占良田搞开发区代价太大,而综合利用废弃塌陷土地,既可以为后人留下一片青山绿水,还能获得国家财政补贴,把塌陷区的劣势变成优势。

多年后,一个个曾经的污水坑已经沟通起来,成为连片的湖,湖边种上树木花草,成为风景。开发区里建起了现代生态农业园,生物科技园、软件工业园也都是花园式厂区。

眼尖的观众发现,这活脱脱就是江苏徐州的治理写照。

2016年,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联合下发文件,徐州潘安湖湿地获批2015年度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013年,徐州九里湖湿地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然而数年前,这些地方还是采煤塌陷区。

徐州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是百年煤城。采煤给这座城市留下了30余万亩采煤塌陷地。

2006年底,徐州市决定利用采煤塌陷地建造大型生态湿地公园。当地借鉴德国老工业区鲁尔区生态修复经验,将各类塌陷区建设成为涵养生态功能区、环境优美景观区、高效农业标杆区。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转型,徐州通过塌陷地治理,增加了市民休闲的绿色空间,也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集约利用土地,有几个工业园区就建设在了采空区上。

剧情2

不要落后的GDP、污染的GDP、血泪的GDP

关键词:人民的名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