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岁贝聿铭:一位多产而没有棱角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再过一个月的4月26日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00岁的生日。一系列庆祝活动正在陆陆续续展开:3月26日,贝聿铭的家乡——苏州美术馆将举办“贝聿铭文献展”;本月底,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将对他一生的建筑项目、至交好友以及影响进行回顾;秋季,香港M+博物馆也计划举办一场关于贝聿铭设计作品的研讨会。澎湃新闻在此之际,梳理了这位现代主义大师的成长经历和主要设计项目,试图以此探寻他半个多世纪的建筑求索。
贝聿铭
从望族之后到现代主义的追随者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在广东。其祖上贝家是吴中的名门望族,原籍浙江兰溪,明代中叶迁居苏州。贝家族人中人才辈出:清朝中期的贝慕庭为吴中巨富,与戈、毛、毕姓人家合称为当时的“苏州四富”;颜料大王贝润生是贝聿铭的叔祖;其祖父贝理泰是清末著名的金融家,父亲贝祖诒则是中国银行的行长。
年轻的贝聿铭在狮子林
青少年时期的贝聿铭在苏州和上海居住,2006年苏州博物馆开放之时接受媒体采访,自18岁离开故土的他一口吴侬软语仍然十分流利。
1935年,年轻的贝聿铭如同彼时大户人家的有志青年一样远渡重洋留学,不过他没有遵从父亲的希望学习金融,而是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30年代的宾大建筑系弥漫着古典主义的氛围,这令期望接触新思想的贝聿铭大失所望,遂转学到麻省理工大学。在波士顿的日子里,贝聿铭将自己泡在图书馆中吸收各种现代主义的思潮,而其中他最为崇拜的就是勒·柯布西耶。1935年11月,“男神”柯布西耶造访麻省理工大学。贝聿铭后来回忆道:“和柯布在一起的两天,可能是我建筑学习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
二战期间,贝聿铭曾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1944年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当时的导师,正是包豪斯的创始人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同学中则有后来惠特尼博物馆和纽约联合国大楼的设计者马塞尔 布劳耶(Marcel Breuer)。有意思的是,贝聿铭在哈佛大学的毕业设计,是一座位于上海的艺术博物馆,他后来自己也承认,1946年的这个设计和时隔60年后苏州博物馆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从地产公司到校园建设
毕业后贝聿铭短暂留校担任助教,不久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进入当时地产大亨齐肯多夫的齐氏威奈公司担当建筑师。去到这样的地产公司,经常要面对城区重建、低成本改造这样的项目,在通往建筑大师的路上,这并不算一个很好的起步。后来贝聿铭也曾经遗憾地表示,“在齐氏威奈的12年一定程度上推迟了我在创意方面的发展,然而,这段经历增进了我对于都市开发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