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小学踩踏事故看我们终将逝去的乡村)
一方面,是乡村小学生源的凋零;另一方面,一些县镇教育资源比较优质的小学,生源暴涨。有人在担忧乡村小学的消瘦,有人在烦恼县镇小学的浮肿。但这种现象,不过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而已。
近日,发生在河南濮阳县第三实验小学的踩踏事故,引发舆论关注。在这次事件当中,一个细节,或者说普遍现象进入人们视野:该小学平均班级人数严重超标,而厕所设备不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媒体此前的报道被翻了出来,不少地方的乡村小学,则出现了一个班级仅有一个人、教师比学生多、甚至整个小学的学生完全“清零”、小学变身“幼儿园”等现象。
一方面,是乡村小学生源的凋零;另一方面,一些县镇教育资源比较优质的小学,生源暴涨。有人在担忧乡村小学的消瘦,有人在烦恼县镇小学的浮肿。
但这种现象,不过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而已。富裕起来,或者说至少是教育观念富裕起来的家长,对孩子拥有更好未来的期望,无可厚非。当然,这种现象有利有弊,利就不用说了,更多的孩子将得到更好的教育;而弊端则有乡村教师的工作问题、乡村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等。
但城镇化的整体方向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也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其实,乡村小学的凋零,一定程度上也是村庄不断消亡的伴随现象。
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曾多次在公开提及自然村消亡的现象,称“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也曾给出一组数据:在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时间里,我国的行政村数量,由于城镇化和村庄兼并等原因,从100多万个锐减到64万多个。
换句话说,连村庄都没了,农村小学里的学生锐减,甚至农村小学锐减,都是无可避免的必然。
当然,我们需要处理好转型期间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这需要政策的调节。但与其感慨乡村的消逝,不如祝福农村到城镇的蜕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13/2014:中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之路》指出,2013年年底,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6.3%,比2000年下降了17.5个百分点。2004年到2013年,我国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了1.2亿,平均每年减少1200万人。
即使如此,我国的农村人口比例,与发达国家的现代社会结构相比,还依然过高。据新华网2013年的一则报道,美国农业产值仅占美国经济1.2%。美国有3亿多人口,其中住在农村地区的人仅占约2%,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不到1%。
而在1970年代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日本,1970年城市化率超过70%,农业劳动力只占劳动力总量的14.7%;2011年,日本劳动力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为2.5%左右。对比这些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城镇化,只能说还有太多发展空间。
当然,乡村不会消亡殆尽,喧嚣的世界总需要一角宁静。在未来,当城镇化顺利完成时,乡村会维持在一个很小的比例,它会成为整个社会巨轮滚滚向前的一个齿轮,必要但不再庞大。
回望历史,从原始的狩猎社会到农耕社会,从工业社会到商业社会、信息社会,再到不远未来的智能社会,这是一场不可逆、探索不能停也无法停的旅途。
农村的未来只是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同时也宣告了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乡村的消亡固然值得感慨,但眼下和未来更需要的是,把农村转型城镇、农民转型“市民”的工作做得更好。
一句话:致我们终将逝去的乡村,它或许就像我们的童年一样,回味无穷,但我们终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