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父亲与儿对饮:明年能见着我孙子吗 小伙你帮个忙(1)

2017-02-03 00:38:30  剥洋葱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父子对饮,亦诗亦远方)

2017年的新年,我们出发,回到故乡。日复一日的忙碌停住脚步,时光与回忆短暂接续。

让我们记挂的是,在城镇、在农村,在故土乡情的牵绊中,那一张张热情洋溢又或饱经风霜的面孔,时刻诉说着小人物与大时代的故事。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信仰?经历着怎样的生活、命运?他们的人生,又是如何与波澜壮阔的时代发生勾连?对于2017,对于未来,他们有着怎样的心愿和期许?

作家奈保尔曾说,每个故事,每个人,都如盐粒般微小而珍贵。他们就是时代的“盐粒”,书写他们,就是书写时代的味道。

从今天起,剥洋葱将推出“记者还乡系列报道”,来记录他们与这个时代的故事。

乡念,我们在家乡,相见,怀念。

父亲与儿对饮:明年这时候 我能见着我孙子吗

王文安一家,摄于1996年。

?玻璃壶里的黄酒翻滚、蒸腾,凝成气泡,浮升、涨破,像屋外此起彼伏的烟花。

“咕噜、咕噜”声里,王文安深吸一口,眉毛舒展开来,他扭头问,“北京没得这样好黄酒喝吧?这个玩意头(扬州话,与“玩意儿”同义)还是江南人会弄。”

这是腊月二十九的晚上,距离儿子到家刚过去4个小时。他用家藏的黄酒接风。按照地方的说法,“远行之亲强如客”。在王文安心中,一年回家一趟的儿子,算得上“稀客”。

一年前,儿子辞职北上。不在身边时,王文安深知“男儿立志出乡关”;而短暂的相聚,又让他想起“父母在不远游”。

眼下,“酒热得了”,与儿对饮。

对饮

混杂着稻谷味儿的酒香自玻璃壶倾泻而出,在小屋内四溢。

王文安想起小时候,家里人多粮少,喝一口用粮食酿的黄酒,算是过了个“奢侈”年。

现在,他可以自在地喝上一口家酿黄酒。他抬手,将斟满的酒杯递给儿子,“你多喝一点,离了家乡就没有这个味道了。”说着掐起另一只酒杯:“我也陪你喝一点,我在外面尽量不喝酒的。”

人到中年,应酬渐多,王文安从少年时的好酒、馋酒,到如今躲酒、怕酒,若非避不开,轻易不举杯。

父子对饮,那感觉全然不同。儿子大学时代起,每次回家,他都很有雅兴,“小伙,陪你老子弄两杯。”

“小伙”这样的称呼方式,显得有些没大没小。但王家父子之间,一贯如此。直接、平等。

两杯酒下肚,面色朗润起来,“小伙”和“老头子”的称谓也渐渐多了,两人嘴里大多是国际形势、国内热点,谈到兴起,满饮此杯。

父子对饮的历史,要追溯到十年前。

儿子离家上学那年,他用酒送行。桌上,他讲起少年时的自己。

父亲与儿对饮:明年这时候 我能见着我孙子吗

王文安(右)毕业前。

15岁那年,面临人生第一次抉择。王文安生在教师家庭,15岁参加中考,拿回了乡第一名的成绩。那是1984年,考分下来,老师也来家了:县中和师范,读哪个?

读县中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所费不菲,读师范不花钱,有补贴,毕业还能“吃皇粮”。他有一弟一妹,没得选。

王文安成了师范生。学校离家三十里路,放假时走着来回。在那里,他第一次喝到“看起来像尿”的啤酒,第一次见到了长成的黄瓜。

关键词:父亲孙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