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媒体:老虎咬人,舆情为何一边倒“沉痛悼念”老虎(3)

2017-01-31 08:18:08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  参与评论()人

真正可怕的不是这些言论,而是这背后折射的人心,以及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心理机制。

如果不对这种漠视生命的冷血逻辑保持警惕,那么就要准备迎接一种更坏后果的到来!

《凤凰评论:老虎咬人,到底什么是规矩?》(文丨刘远举)

键盘上的围观者们没有见到遇难者家属妻儿与年老的父母,如果缺乏共情能力,自然同情不起来,然后,所有的情感都用来借叹息老虎,鄙视与愤恨不守规矩者,以表达自己的规则意识。

如果一切按规矩来,在消费者的博弈之下,动物园的事后救援会更高效、更专业;在各方法律的博弈之下,动物园还能有自己的麻醉枪。规则之下,人才能定出合理的价格,而合理的价格,才能倒逼出足够的措施。这些道理都很简单。西方消费者的集体诉讼、巨额赔偿都是典型的例子,虽然这些例子有些过了,但中国的问题显然不是过,而是不及。

为什么很难有同情心?

此次老虎咬人事件,事实已经很清楚,从情绪和道理来讲,舆论的“一边倒”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现象是:

对一个死去的人,为什么没有一点同情心?很多人都很纳闷,以前就算是一个杀人犯被处死,自己也是有同情心的。然而对于一个枉死于虎口的同类,我却变得冷血了。问题出在哪里?

这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事实上,这两天不少人已经开始反思,自己为何会有这种”麻木“的心态,或许对于整个舆论面貌是个很好的解释,熊培云写道:

和很多人一样,我反感那位游客不尊重游戏规则,被老虎咬死完全是自寻死路。我也同情弱者,但这里的弱者不是网罗天下、暴殄天物的人,而是被人当作奴隶关押起来的猛虎。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我完全不知道被咬死者姓甚名谁,无法与他的命运形成一种共情。他只是一个“咎由自取者”,一个没有温度的符号。而我对老虎的命运却要熟悉得多。老虎本是兽中之王,象征着自由、强力与威仪,但在人类面前,它只是落难的英雄。人类虚情假意地保护它,只是因为它快灭绝了。

更真实的理由是我对人类杀戮与虐待生灵心存不满。我虽然同为人类,但时常羞愧难当。在《追故乡的人》一书里,我谈到自己对老家某些渔猎者的深恶痛绝。当农民把电网、炸药尤其是毒药送到水里将池塘、水库里的老老少少一网打尽时,我看到的是人类旷古未有的贪欲与恶毒。有一次与朋友偶尔聊及此事,我竟忍不住痛哭起来。也是这个原因,早些年听说有人在炸鱼时被炸断手指,我几乎没有一点同情。心想“人在做,天在看”,这也算是“恶有恶报”了。

此地类似的恶毒同样浮现于脉脉温情之日常。记得若干年前,我随一位朋友去她家作客。朋友家养了一条母犬,一进屋我就听她说“妈妈回来了”、“妈妈回来了”。但当她和我说起这条母犬已被她送去阉过时,我就特别想问她,“为什么不让它给你抱个外孙子?”

话说回来,对于动物园里被咬死的游客,我并非不同情其悲惨的命运,只是我憎恶人类的种种恶毒太深,而这种憎恶淹没了我内心的同情。注意,此刻是抽象的人类压倒了具体的个人。如此一来,这位游客只不过是将人类的不道变成了肉身(“不道成肉身”),将自己送到了受虐的动物面前。

在这场赎罪仪式中,被食者仿佛变成了为人类赎罪的祭品。也许我内心有这种隐秘的愿望吧,我知道这种献祭是残酷的,但它让我内心获得了刹那的安宁。是在报复人类吗?那一刻,我竟分不清自己的所思所想是人类良知的觉醒,还是人性的幽暗。或许兼而有之吧。生而为人,一方面,我为人类的恶行感到羞愧;另一方面老虎吃的只是别人,而不是我。在这场赎罪游戏中,我没有付出任何代价。

部分资料参考:融媒观察、传媒评论、新京报、凤凰评论、冰川思想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