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整个社会总嫌自己不够“快”,为啥?(2)

2016-12-16 05:16:08    人民网  参与评论()人

升职等不及。不少人上班没多久就盘算着提职加薪,职称职务一个都不肯少。“同样的工作、同样的经历、同样的机会,如果晋级的速度比别人慢了一点,就会心里不平衡。” 深圳某事业单位职员李利强说,“身边有的人活干得不怎样,却整天琢磨晋级,最好职称职务连级跳、不断线。一旦愿望没满足,就怨天尤人,心浮气躁。”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郭勇认为,“快”成了当今国人的标志。为了实现眼前目标,很多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想方设法追赶潮流,不顾一切求快求成。飞机当天往返,火车夕发朝至,一个个行色匆匆,争先恐后。

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与转型期带来的阵痛密切相关。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让很多人“心里长草”,在工作和生活中事事要抢、处处求快

最近,山东济南某IT公司软件工程师赵宇跳槽到该市另一家规模更大的公司。大学毕业不到5年,他已经换了3份工作。

“房价涨,收入低,晋级慢,在一个单位一段时间,感觉不够快,就想通过不断跳槽寻找新机会。”赵宇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很多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快”,与转型期带来的阵痛密切相关。新世纪以来社会变革加快,利益结构调整,人们的经济地位被重新洗牌,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使很多人“心里长草”,在工作和生活中事事要抢、处处求快。

资源紧。城市化进程的不平衡性导致大城市人口拥挤,选择“好”职业的难度加大。以往,只要是名牌大学毕业,就不愁找不到称心的工作;现在,即便是名校硕士、博士,找到的工作也不一定合意。单就大学生热衷考证而言,实际上反映了内心深处的危机感:“既拥有反映自己学习经历的学历文凭,又拥有一本本体现了胜任相关职业的资格证书,才能在职场上进退自如。”王平说。

诱惑多。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看到别人的“高”和“好”,然后给自己动力,激励自己前行,这是一种正常心态。但如果永不知足,一味追求“最高”“最好”,就会变得很急、很累。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每天遇到海量信息,面对各种诱惑,很多人担心顾此失彼,害怕被时代拉下、被别人超越,每时每刻不停地刷微信、刷微博,“狂刷”主要源于不安和焦躁,希望在点赞、评论的过程中,与别人产生互动,让自己与社会贴得更近,增强内心的安全感。

立足难。大城市居不易,单是房价就已经透支了很多中青年大半辈子的财富,再加上“短腿”的社保和高昂的教育费、医疗费等,一个人不拼命工作还真不行。

今年9月6日,微博用户“互联网的那点事”晒出一张PPT照片,称“山东某知名IT公司要求员工申请自愿放弃年休假,实行6×12小时工作制: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春节、国庆等长假期间也要随叫随到。”对这项如此苛刻的倡议,响应者却不少。

“别人往前跑,你就停不下来。”赵宇说,“对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年轻人而言,即便挤过高考独木桥,大学毕业后能前行多远,不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如果没有父辈的外部支援,自己又不使劲上位,很难在大城市站稳脚跟。”

美国发明家富兰克林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作为大工业时代的座右铭,影响了整个世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速度更快,变化更多,时间的价值更宝贵。快,成为面对生活压力的自然反应,很多人习惯了24小时开机,习惯了半夜被人从梦中叫醒谈工作。

关键词:早教育儿幼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