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四川:13岁男孩沉迷游戏 3个月花光奶奶2万养老钱(3)

2016-11-04 07:00:04  华西都市报    参与评论()人

专家说法

“家庭网民化”这潮流怎么破?

著名教育专家纪大海认为,如今,网络文化强大的渗透力不但影响着每一个成年人,还正侵蚀少年儿童。他们的童年不再热衷于跳绳、骑自行车、打弹珠,而是手机和IPAD上的各种游戏,很多游戏里,充斥着血腥暴力、金钱至上,残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扭曲着他们的认知。

在网络长期的影响下,“家庭网民化”愈发明显。“我经常看见很多父母,一边带孩子,一边自己就玩着手机游戏,孩子耳濡目染,很快就学会了。”另外,无论是学校,还是周边的环境,身边的同学和朋友都在玩着手机游戏,无形之中在孩子内心形成了攀比意识。

如何疏导?

纪大海说,孩子迷恋网游,是为了获取心理上的自由感和自我支配感,不少家长为了防止孩子沉溺,往往采取强硬手段,如没收手机、限制外出,限制零花钱,甚至于打骂,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纪大海说,要想拯救网瘾孩子,需先转变家庭教育方式。首先,家长应加强监管,不能因为嫌麻烦,对孩子玩手机视而不见;但是,家长也不能一味地限制,应抱着接纳的心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懂得孩子迷恋的是什么,从中找到与孩子缩小距离的办法,从而正确疏导;最重要的是,家长应给孩子多一些陪伴,用其他健康幽默的亲子活动,代替网游,如讲故事、编排家庭小戏曲、唱歌、跑步等等,并且带头示范,帮助孩子树立高尚的情趣。同时,家庭应与学校建立联动,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孩子们有正确的娱乐方式,培养正确的文化思想,去除攀比心理。华西都市报记者吴冰清李天宇摄影吴小川

对话

知道这是辛苦钱不承认是怕挨打

3日下午2点,记者跟随欧庆元回到其家中时,放假在家的洋洋一个人趴在床上玩着电脑。他有些瘦小,校服穿在身上松哒哒的。提及玩游戏一事,他的头埋得低低的。

记者:知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

洋洋:(摇头)

记者:这些钱都用来干什么了呢?

洋洋:买装备。

记者:你知道这些钱是爷爷奶奶辛苦赚来的吗?

洋洋:(点头)

记者:平时去网吧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洋洋:爷爷给的早饭钱。

记者:为什么之前不主动承认错误呢?

洋洋:(扶了扶眼镜)早点说了还是一顿打。

记者:现在有没有觉得自己错了呢?

洋洋:嗯。

立即评

手游,别给孩子“挖坑”

□蒋璟璟

沉迷手游的洋洋,不仅花光了奶奶辛苦攒下养老的两万积蓄,更是让这个本就困顿的家庭越发艰难。一面是经济上的损失,另一面则是情感上的伤痕。而这,恰是这个不幸故事的一体两面。当然了,倘若置之于更为广阔的语境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类似的事件并算不得新鲜。“熊孩子”玩游戏坑惨家人的桥段,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几乎横贯始终。

一再上演的雷同剧情,隐约有着某些相似的元素。比如说,隔代抚养。爷爷奶奶们与“家庭第三代”的矛盾,往往在“游戏败家”的吵吵闹闹中推向顶点;再比如说,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移动支付的便捷化加之手游的低门槛化,又在技术层面催化了孩子们的心智早熟……而相较于对传统意义上所谓“网瘾”的警惕,现代家长对子女过早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似乎远未能施加足够的积极干预。

一个13岁的孩子,在手游上花费重金。这固然有家庭教育不当、管束不力的原因,但除此以外,相关游戏开发与运营方,或许也难辞其咎。当形形色色的手游,有意无意地拒不设置必要的年龄筛选模块,而总是无所不用其极地诱导消费,那么注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洋洋重蹈覆辙。有必要重申的常识是,支付行为,必须与法定的民事行为能力相匹配。手游的设计与赢利,也该尊重这一基本原则!

不让孩子跳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挖坑”。强化前端的行业监管与产品标准化,才可避免误人子弟、祸害家庭。在此基础上,我们当然也该去思考,怎样才是合适的家庭教育方案?移动终端硬件,又该如何在不同年龄段有差别地施加影响?

首页上页123  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