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辽宁最美野长城“合法修缮” 仍存三疑问(1)

2016-09-25 08:25:27  北京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修保护壳等风化引质疑 现场发现疑似水泥袋 修缮被指未批先建

最美野长城“合法修缮”仍存三疑问

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之际,辽宁绥中一段野长城最近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一边是作为国家文物的野长城在修缮中被抹为“平板路”,一边是文物部门坚称是按程序“合理合法”进行维修。对于目前的修缮结果,有媒体报道称,将长城抹平所用的三分白灰,七分泥土调制的三七灰土是一层保护壳,这层保护壳会在三五年的时间里风化,长城会重新露出石头。对此,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提出了质疑:“既然三五年会风化消失,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这么修?”

修建“保护壳”等三五年后风化?

23日中午,新华社记者上山查看了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修缮后的容貌,的确如网络上发布的照片所见,原先残缺的垛口墙被抹平,整齐垒砌的石头面上铺一层灰白色覆盖物,让它更像一条“平板路”。与附近地铺青砖、保留墙垛的长城相比,这段延绵500米左右的“平板路”显得突兀。

当地文物部门回应称,长城是国宝,文物保护部门每年都在加强长城的维护工作,此次修缮长城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复,从方案设计、工程施工、现场监理和竣工验收,每一步都符合规定。

据媒体报道,调查组专家成员付清远接到任务,第一个到达辽宁省绥中县调查。付清远看过施工设计图并到现场了解后认为,所谓“被抹平”并不准确,“该段长城因损毁严重,维修前就没有城垛和女墙,按照原状修整,原始长城就没有青砖,石头都没了。”付清远说,维修该段长城所用工艺为归安加固,即稳固结构为主,使得长城结构安全即可,并不修补破损残缺部分。

据媒体报道,此段长城的修缮方案为三七灰土即按照三分白灰七分泥土的比例调制,12厘米的三七灰土,就是最后呈现出“被抹平”的景象。付清远对媒体说,再过三五年时间,这层保护壳就会风化,长城将露出石块。

“水泥路面不存在,那么把长城修成白灰路面或三七灰土路面就对吗?”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昨天对此表示了质疑。董耀会说:“没有了原真性、整体性和古朴沧桑历史风貌的长城,还是长城吗?既然知道修的这条‘路面’三五年左右会风化消失,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钱这么修?”

“所说的三五年就能风化干净是不可能的,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年,与两年前相比,没有多大区别。”董耀会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

白灰泥土修缮为何现场有水泥袋?

据了解,这段修缮的长城大约有1200米长。2011年,绥中县文物局针对长城整体破损严重,部分地段有险情,委托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设计了维修方案。随后,方案连续通过了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共获得国家1000多万元的补贴资金。

维修工程分4个标段,经招投标程序,分别由来自辽宁大连、沈阳和山东曲阜的四家古建公司施工,其中作为A标段的500米长城地基由大连园林古建公司维修,总造价300多万元,辽宁一家专业机构还对整个施工进行了全程监理。工程从2013年7月动工,2014年11月完工,目前已通过辽宁省文物局组织的技术验收,即将报国家文物局最终验收。

《长城保护条例》对修缮长城规定了十分严格的流程。维修申请和设计方案需向文物部门层层申报,各级文物部门都要组织专家组评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都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此次维修中,尽管相关单位资质完备,并严格遵守规定程序,但一些地方还是让人生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