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副教授十年没发文章 一夜变成“诺奖级”科学家(2)

2016-05-21 21:20:01  中国新闻周刊    参与评论()人

经历过这两次失败后,韩春雨发现他们的研究速度难以赶超别人。他决定不再跟风,要做原创,这也更符合他作为科学家的身份认同。2014年初的两篇文献,促使韩春雨把这一想法转化成行动,他开始着手研究这项新发表的技术。

这期间,屡战屡败,但学生高峰一直和导师韩春雨并肩作战。高峰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三本,后考取了韩春雨的研究生。2014年研究生毕业后,高峰没有找工作,而是选择继续留在韩春雨的实验室。实验室楼上空出来一个小屋,他就在那里打个地铺,这两年一直住在那。

事实上,一开始韩春雨并没“看上”高峰,“我让他滚,他没滚,嗯,这孩子挺执着的。”韩春雨对《中国新闻周刊》开玩笑地说。实验室里有张脱了漆的旧桌子,上面摆着一套茶具,韩春雨和高峰坐下来,韩用熟练的姿势泡好茶,师徒二人喝着茶,互相打趣。这是韩春雨最喜欢的状态,他们经常会拿着写满实验记录的厚本子,一起探讨,偶尔也聊一些“少儿不宜”的话题,“像大学男生宿舍一样。”高峰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形容。看得出来,他们师徒二人不只是死板的上下级关系,在这个于科学世界登顶的过程中,他们变得很亲密。

发现、设想、再用实验证明自己此前的设想,这是韩春雨在实验室的日常。而猜测成真所带来的兴奋则是他最大的乐趣和成就感。这次不同,他欢喜之余,也生了一些烦恼。

“科学家关注是我预料之中的,但火到了圈外,一下子成了网红,这个我完全没有准备好。”面对接连不断的媒体采访邀约,他自己实在应对不过来。

韩春雨如今是河北科技大学的名人,除了师生,食堂打扫卫生的阿姨和学校的门卫师傅都知道了,“韩春雨老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们这样判断。

“他真的能获得诺贝尔奖吗?那样的话,就太伟大了。”门卫师傅,一边在手机里浏览着韩春雨的新闻报道,一边好奇地发问。

5月13日,论文发表十天之后,下午四点,韩春雨准时出现在实验室。电视台、广播、平面媒体的记者,以及前来围观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实验室。

韩春雨个头不高,偏瘦,一身运动装,深灰色的套头衫,深蓝色李宁牌运动裤,留着圆寸头,手上戴着电子表。说起话来,清晰缓慢。

摄影师希望他穿上白大褂,演示做实验,“这样不好。”用他的话说,“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沟通之后,他还是欣然配合,决定扮演一次真实的自己。

“韩老师,其实,你可以当一个演员的。”摄影师对他的表现相当满意。“其实,我是一个科学家。”他一脸严肃,说完后又调皮地笑了,在场的人也都被他逗乐了。

42岁的韩春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

韩春雨在实验室内。摄影|本刊记者董洁旭

  “我胆儿小,只选择在科学上探险”

韩春雨的实验室在河北科技大学的中校区,这里是老校区,学校不大,从南门到北门,步行只需不到五分钟。大部分学生都在新校区,这里显得非常安静。食堂门口,校园歌手大赛在招募选手,吆喝声不断,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

“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就在食堂对面,韩春雨的实验室就在这栋楼里。三楼和四楼各有一个,规模在整栋楼里是最大的。

韩春雨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博士生,期间发表过一篇非常不错的论文,2006年进入河北科技大学,属于引进人才,学校一开始就给了这个“青年才俊”25万元的学科建设经费。不久之后,他又申请了17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加上后来15万元的青年基金以及他通过参与重大专项获得的资金,他开始发起这项新的基因编辑技术研究时,并不缺钱。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