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3月20日电 题:“王娜娜事件”调查不能烂尾
新华社记者 李亚楠
19日,河南“王娜娜被冒名上大学”事件联合调查组对外公布调查结论:事件属实,9名责任人被处分。处分原因是“对工作不负责任、未履职尽责, 甚至严重失职”。不过,调查结论还是引发议论:事件背后的主要操纵者到底是谁?怎样才能依法惩戒和震慑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甚至是违法犯罪者?
处分需要依据,依据来自真相。纵观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对每个人的处分依据太多语焉不详、一笔带过。而公众最关心的,顶替者如何冲破重重关卡完成冒名顶替并顺利毕业,在调查报告中仍然找不到答案。
为何找不到答案?因为调查组没能搞清楚顶替细节。据记者了解,由于13年前具体操办此事顶替者的舅舅已经离世,所以调查组未能还原冒名顶替的关键细节。
目前的调查,虽给事件一个总体定性,却不足以穿透“细节迷雾”,找出关键操纵者。所以,责任人人分担,漏洞似是而非。如此,所谓的反思也就流于形式,所谓的问责便如隔靴挠痒。
将心比心,一个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年轻人,因被人冒名顶替,永远错失了走进大学的机会,其痛何如!仅凭这点,酿成这一悲剧的关键操纵者就没有理由“逍遥法外”。对这一事件来说,这样的处分不能是终点,必须继续深入调查还原真相,给社会的正义与良知一个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