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武汉38岁农妇投资亿元建民俗文化园 曾靠拾荒为生(图)(2)

2016-02-28 11:39:22  武汉晚报    参与评论()人

“他们收这多桶,一定很值钱。”余红梅一直在琢磨这事。有一次,她专门跟着收桶人去结账,一来二去总算发现了其中玄机:他们把桶收去后,经过打磨、加工制成工艺品,出口国外每个木桶能卖到几十美元。

于是,她也自学技艺,开设翻新旧家具的作坊。因为能力突出,余红梅被村民推选为村湾组长。2013年,在新洲区“一村一名大学生”的村级班子人才培养工程中,她又被推荐到新洲电大大专班学习。

有一次,上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武汉市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校两块牌子)副教授高泽金的课,当高老师讲到出口贸易时,她马上联想到自己长期给北京厂家供货木桶,对方再出口,当即举手提问:“为什么作为原产地的湖北,不能自己出口呢?”

课后,高老师冒着大雨赶到余红梅家,看到她家几间平房堆满了木桶,又听了她的生产、销售情况。一周后,高老师为她找来一位合伙人,共同成立了一家仿古家具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出口贸易权。如今,小作坊成了大厂房,公司常年雇用上百名工人,产品销到北京、山东甚至出口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

两次失算让她学会找宝贝

有位收购商到她家收木桶时,看中了她家的一个笔筒,她大方地把笔筒送给了人家。“这个笔筒是我花5元钱从农户家买的,当时我还嫌贵了水桶那大也只要5元钱。”让她没想到的是,几天后这个商人以2万多元的价格转手,原来笔筒是名贵的黄花梨木制成。

她更加留意各种老物件了,木洗脚盆、木马桶、石猪槽、陶罐子甚至夜壶,以及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农具,她统统收回来。她找到一个木鱼盆,它年代久远、做工细致,她以2000元收回,再以1万元出手。沾沾自喜没几天,就听到一个让她更受打击的消息收购商以40万元转手了!

她一晚都没睡着,第二天就去买来古玩鉴赏的书籍开始钻研。

现在,余红梅对她家里的上万件宝贝如数家珍,什么时候从哪、以什么价格收回来的,该物件是哪个时期的、大概值多少钱,她心里门清。

“时间长了,我也摸出了一些经验来。”她告诉记者,她还通过考试获得了省有关单位颁发的古玩鉴定估价师三级证书。

投资上亿元留住乡愁

余红梅一次从拆迁办那里收回一扇雕工精致的古代格子门,听收购商说这个东西是拿去做古建筑。她想到自己的木工、泥瓦匠也懂古代房屋建筑营造技艺,肯定也能做这一行。

于是,几年间她发动所有亲戚朋友找到二十来栋湖北、江西等地的古旧房子,每栋都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价格收回,其中不乏曾国藩女儿夫家的老宅。他们买下后,每根柱子,每个构建都编上号,小心拆下来再修旧如旧,异地复建。现在,她又成立了一家园林仿古公司,承建了各地景点、仿古商业街的近十个古建项目。

如今,余红梅正在投资上亿元打造“武汉凤凰寨民俗文化博览园”,不仅有300多种老家具、老物件的展示,还规划有民俗表演、国医、国学、赏花、旧时儿童娱乐等多个项目。

“这个园子就是为大家留住乡愁。”余红梅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时被一拨拨客商拜访而打断。

“失败了

大不了再去捡破烂”

记者:从“破烂王”到“千万富婆”,你觉得自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余红梅:首先应该是运气吧,比如,现在国家对古建筑保护力度的加强,古建筑资源稀少,价值也就越来越大。再就是多年来的坚持。

记者:你丈夫说你人小心大,现在投资上亿元做这个园子,会担心失败吗?

余红梅:到现在,家里人还是不支持我做这个园子,但我觉得这是保护传统文化的好事,失败了大不了再去捡破烂。

记者:从苦日子到好日子容易,但从好日子到苦日子就难,你真能再走得出去?

余红梅:那有什么,我没觉得现在日子和以往有多大区别,吃的、穿的还是一样。我看到不少游客到园子里来玩,有的还是多次来,这都给了我办下去的信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