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共享雨伞现身上海不到一天就消失 无定位损失率大(3)

2017-05-27 01:30:18  新闻晨报    参与评论()人

但是,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投放,都给相关部门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室内投放易造成潮湿环境,如何防止雨伞带来的安全隐患?室外投放涉嫌占据较多公共资源,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作为一种新事物,最初对共享雨伞的管理方式没有相关的法律可以查询,浦东新区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管理都必须遵照一定的法律法规,“但是目前法律和条例上对共享雨伞还没有约束,新生事物在管理上总会比较有难度。”

【新闻链接】

专家:共享雨伞本质上属租赁商业行为

共享单车带动起各种不同模式的共享经济,却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背离“共享”的本质。早在本月的22日,交通运输部针对目前火热的共享单车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将俗称的“共享单车”变为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黄少卿表示,现在的很多“共享经济”已经不能够称之为公益行为,而是更典型的商业行为。

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表示,所谓共享,其实是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过去社会,人类更多的习惯是一种拥有的方式,但是现在有很多东西都是闲置的,“随着新的互联网技术的产生,我们调配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加。”

但是不可否认,目前进入上海的共享雨伞公司调用的并不是市民的闲置雨伞,而是一些公司采购或者制造了一批雨伞后进行的投放,并收取相应的费用和押金。所以共享雨伞本质上所进行的就是一种互联网租赁雨伞的行为。

此外,更有业内人士认为,共享雨伞从目前来看,因为其具有“租赁”属性并且以盈利为目的,而非“共享”,那么共享雨伞在投放时,特别是在户外公共区域投放时,就更需要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的监督。

(责任编辑:任冲 CN06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