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很多老人一生没走出过大山 “当代愚公”凿山寻路40年

2017-04-12 03:46:42    北京晨报  参与评论()人

距离市区90多公里,房山区霞云岭乡三流水村就藏在大山“腹内”,被群山抱死。从1976年三流水人向大山打下第一根钢钎,到2016年完成最后一次隧道施工,一条1080米长的人工隧道让三流水人看到了山外,也让山外的人们认识了这个“世外桃源”。而这一变化整整经历了40年。

▲“我们要凿开挡在村前的这座山!”老村支书刘振先回忆起1976年深秋三流水人第一次叩山问路,那回荡山间的呐喊犹然在耳。

很多老人一生没走出过大山

现任三流水村主任杨忠田今年54岁,他初中毕业,在村里同龄人中算是高学历。杨忠田喜欢看书,他有一本《百花山志》,在霞云岭一章里,有三流水村的简单记载:“村址海拔703米,周围是超过850米的石灰岩山地,村域面积14.2平方公里。清代成村。”

“最初这里应该有水,传说曾有三条溪水,交汇到山谷盆地,所以我们村有了三流水这个名字。”杨忠田说,但现在已经见不到溪水了。没有溪水可以凿井取水,但没有路就难办了。清代成村以来,村民出山只能翻越门前环绕的大山,腿脚灵便的年轻人都要走上至少三个小时,才能到达霞云岭乡上。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里好多老人,一辈子没出过大山,更没见过山外公路上跑的小汽车。”前任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先回忆,因为没有大路,出山基本靠走山间小路,运输就只能靠人来背了。“那时公社供销社定期收猪,俺这里的猪都不敢养大,最大的150斤,不然就背不动了。赶上收猪的日子,就要用背篓往外背。猪是活物,装在背篓里不老实,既考验技术,又需要体力。起早上路,背到供销社,过了磅卖掉,再走回来就天黑了。有时候要三个人轮班背一头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