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900万电商成为“恶意商标”勒索目标 专家吁设黑名单

2017-04-08 06:11:43    法制日报  参与评论()人

  制图/李晓军

□ 本报记者 余瀛波

民间有这样一句玩笑话: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现实中,有一类人更加可怕,那就是“知识产权流氓”——他们披着知识产权的合法外衣,干着职业碰瓷的非法勾当,以此敲诈勒索、讹人钱财。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恶意商标”。调查显示:2016年,有超过81%的商家曾遭受“恶意商标”投诉;这些“恶意商标”实际可投诉的商品总量近6000万件,涉及900万商家。

针对日渐猖獗的“恶意商标”现象,近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等三家学术机构联合发布《无显著性商标无效宣告报告》。多位专家学者和法律界人士呼吁,应加强对此类商标的审查力度,在商标审查阶段可参照行业和研究机构提供数据设立黑名单,针对业已形成商业模式的恶意注册人的商标申请进行重点监控,同时开通宣告商标无效绿色通道,及时发现并对此类“恶意商标”宣告无效。

“破洞”“呼啦圈”竟被注册成商标

在商标领域有一个词叫“恶意抢注”,是指以获利等为目的、用不正当手段抢先注册他人在该领域或相关领域中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域名或商号等权利的行为。

如果将“恶意抢注”比作有目标的抢劫行为,那么“恶意商标”则是更为下作的私设路障,明目张胆地公然打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