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且将书剑许明时——记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董坤(1)

2017-03-15 00:34:46    检察日报  参与评论()人

“提起与法律、学术有关的话题,他双眼放光,立马就来了精神。”“他的爱好可能就是看书。”“在他面前,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能成为困难。”“高个子,大眼睛,面容清秀。”未见其人,已有其形。同事眼中的董坤,无疑是一个普通中透着上进、上进中有几分执着的邻家小伙。但往往是,越是熟悉的人,越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今年3月1日,中国法学会公布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结果,不满35周岁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编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董坤,荣获本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成为本届最年轻的“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年轻学者的科研日常

见到董坤是在他的办公室。门敞着,他正弯腰翻看办公桌前的几本书籍。春日的阳光洒在书页上格外明亮。听到有人敲门,他才将目光从书本中拔出来。

见有人进来,他马上站起来打招呼,赶紧收拾一下散在桌上的东西。桌子不大,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法学书籍,身后还有两个书柜,把并不宽敞的办公室占去了大半。

睿智、精气神儿十足。谈起刚刚获得的荣誉,董坤有些不好意思,“有运气的成分在,跟其他老师比差远了。”

实际上,在许多熟悉董坤的人看来,他获得这项荣誉,应是实至名归。

在董坤的学术生涯中,研究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学界的认可。特别是他对预防冤假错案的研究,成绩尤为突出。

2012年,董坤出版了专著《侦查行为视角下的刑事冤案研究》;之后,他又发表了《检察环节刑事错案的成因及防治对策》等多篇重量级论文。独特的视角,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也为实务部门在制定规范章程时提供了理论参考。

预防冤假错案研究,董坤始于2009年。党的十八大后,如何预防冤假错案、完善诉讼制度,成为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

“作为检察理论研究者,我想我应该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董坤说。

为了课题研究,他搜集了国内外众多典型冤假错案的资料,很多案件资料因年代久远难以查证。他就一页一页翻书和报纸,只要发现一点就详细记录下来。一些查不到的资料,他主动向导师和前辈寻求帮助。

研究工作无疑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董坤不觉得枯燥。“因为喜欢,所以做什么都有劲儿!”他把自己的研究当作“事业”来奋斗,而不仅仅是“工作”。

由于对科研工作的热爱,董坤几乎将个人全部时间都花在了研究上。即使回到家里,也要在书房呆上三四个小时。

“好成果都是磨出来的。”董坤有几个微信群,群里是一些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法学老师、朋友,他在里面很活跃。但凡研究过程中遇到什么棘手问题,他都会在群里同大家探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观点不同往往针锋相对,智慧火花的碰撞,又会触发他更多角度、更加全面的思考。

通过长时间的切磋与学习,董坤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理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之后,由他执笔的《台湾检察系统司法改革中的启示与借鉴》《检察官参与命案现场勘验制度研究》两篇文章,受到最高检领导的充分肯定,许多专家学者也给予了很高评价。

与法学相遇是个美丽的意外

接触法学之前,董坤是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生”。高中时的他成绩很好,还曾在全国物理、化学竞赛上拿过名次。

高考填报志愿时,除了一个提前批次的政法院校,其他报考的志愿都是理工类。然而,命中注定,最后录取的是偏文科的侦查学专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