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军犬也穿战术背心:传回图像声音 有时戴墨镜穿鞋(1)

2017-02-11 15:10:45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如今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我军战术背心与其他军事发达国家的比较。战术背心究竟有何意义,各国战术背心又有何特色?本期为您解读。

  发展由来

  终极战术携行具

所谓战术背心,又称“战术携行背心”,通俗地说,就是指士兵在执行战斗或其他军事任务时,穿戴在躯干外面的特制背心,可用于携带弹药、辅助武器和其他战术装备。战术背心属于“战术携行具”的一种。

士兵上战场,当然要携带各种武器、装备、弹药。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携带的东西也越发复杂。而这些东西,固然可以用双手拿,但有时必须得把手腾出来做别的事儿。那么,就需要所谓的“携行具”来携带这些东西。战术携行具是单兵装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和人类的战争史一样久远。它使得士兵和武器装备形成一个整体。

比如说,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大将们往往装备三样武器:长兵器(如长戟、大刀)、短兵器(如宝剑、铁鞭)和弓箭。一般常见的架势,是弓箭背在背上,宝剑、铁鞭挂在腰间,长兵器平时拿在手上,还可以挂在“得胜钩”上。而拴弓的背带,挂宝剑的腰带,还有挂长兵器的得胜钩,都是战术携行具。有了它们,大将一个人带着三样兵器,就不至于手忙脚乱,影响彼此使用。

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军团同样是装备长短兵器,他们的士兵也有自己的携具。进入热兵器时代后,士兵除了主要的枪械,还要携带其他兵器、弹药,以及枪械的辅助设施比如通条等,依然需要各种携具。

战术携行具的历史虽然悠久,但几千年来都是“分件套”的,称为“分挂式”,就是所有的东西,一样一样挂在身上。“分挂式”有几大缺点:首先是样数多,穿脱一次非常麻烦。如果用军用背包等一咕噜装了,又不方便在战场上的取用。再则,这些东西都挂在身上,有时候也会相互纠缠妨碍。同时,军人还希望这些东西挂在身上时,重量在人体的分布更合理,尽量避免影响人体的协调性,减少携带者的疲劳。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战术背心就问世了。它把各种武器装备安置在背心上,士兵穿上时好处相当明显:首先躯干是人体最粗壮的部分,空间面积大,携带容量大;其次携带的物品紧挨着躯干,重量带来的阻力力矩最小,对士兵的动作影响最小;其三,背心上的物品,两只手都可以随时取用,最为灵活。

欧美各大军事强国,在20世纪初即开始研制单兵配在身上的“一揽子携具”。这可以称为战术背心的雏形。不过,那时候的携具还比较“单薄”,主要就是用一根带子把东西都串起来,与其说是战术背心,不如说是“战术腰带+背带”。包括海湾战争时期美军使用的ALICE系统,都更像是加粗的腰带和背带。ALICE背心具有负荷均匀、取弹迅速、适体性好、伪装性好等特点,即使在激烈运动中,背心也不松动、不上蹿,携行舒适。美军士兵用这套系统背上近60公斤的物品,也可以行军4至5小时。

直到20世纪末,美军研发出新的MOLLE(模块轻量化单兵携行设备),这才有完整的一大块马甲包裹在身上。MOLLE系统的核心是战术承载背心,背心上横向分布着一道道承载条,11种标准附包和其他尺寸的附包都可以根据需求,采用固定的搭扣方式在承载条上牢固固定,组成不同的配置方案。MOLLE最大的特点就是模块化组合,不同的模块通过独特的横向承载条和搭扣安装,士兵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组装配置方案。MOLLE推出后,世界各国军队也根据自身条件,设计出了各自的模块化单兵战术背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