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找到一份法院曾经作出的判决,案情与我的相差无几,涉及的法律问题一目了然,不用请律师了。”50多岁的黄先生没想到,第一次打官司,便在没有聘请律师的情况下独立完成了。
2016年8月,因银行卡被盗刷80余万元,黄先生将银行起诉至当地法院。庭审过程中,黄先生有条不紊地回应银行的主张,最终获得法院的支持。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刘学文今天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经过3年的不断努力,中国裁判文书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2016年8月起,中国裁判文书网每日访问量均超过2000万次,用户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亿的访问量来自海外。
赢得堂堂正正、输得明明白白,裁判文书上网将法院的判决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截至今年1月19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已公布裁判文书2600余万篇,网站访问量超过52亿次。
杜绝文书选择性上网
“开放、动态、透明、便民”,打开中国裁判文书网首先看到这8个字。记者在搜索栏里输入案由、关键词、法院、当事人、律师等信息,轻点鼠标,全国各地法院的相关裁判文书一目了然。
刘学文说:“裁判文书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除确实不宜公开的内容外,人民法院作出的所有裁判文书均应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确保裁判文书公开不留死角。”
近年来,最高法力推上网公开裁判文书,中国裁判文书网不断扩大裁判文书公开范围,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关注和期待,裁判文书上网“晒”出公平正义。
按照最高法的要求,只有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国家秘密或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案件,才可以不公开。但实践中,一些法院存在裁判文书选择性上网现象,判决生效后“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不予公开。
针对这种情况,最高法要求各地法院继续推进司法公开平台架设,加大裁判文书全面公开力度,建立严格的不上网核准机制,杜绝选择性上网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李亮说:“针对部分地方法院裁判文书选择性上网问题,我们进一步拓展裁判文书公开范围至所有一审裁判文书。同时明确,裁判文书不予公布的,应当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该裁判文书的案号、审理法院、裁判日期以及不公开理由。”
据了解,实践中存在法官认为出了判决书,案子便结了,审管办认为判决书归档了案子便结了的现象。为此,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建议,将上网公开作为法院结案标准,让案结即公开成为法官的工作习惯,并在制度上将上网公开纳入工作流程。
法院判决“全民目击”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民法院院长颜赤介绍说,淮安区法院要求,所有应当公布的文书全部上传,不宜公开的裁判文书,要经过分管院长的严格批准。裁判文书上网,相当于多了无数网友帮助法院进行监督。
裁判文书是衡量司法公正性的重要载体,把裁判结果挂在网络上、晒在阳光下,有勇气接受围观,有底气面对指责,才能让公正走下高高的审判台,走进群众的心坎里。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贺小荣认为,秘密是正义最大的敌人,司法公开是有效抵御外部干预的最佳盾牌。只要真正做到生效裁判文书全面公开,一切非法干预就无立足藏身之地。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可以从制度和技术上抵御外来干预。
在吕红兵看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路灯是最好的警察。全民目击之下,裁判者在法律文书上体现的不只是字里行间的专业,更是彻头彻尾的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