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文明何时能成游客“随身物品” 文明行为指南难落实(1)

2017-02-03 05:01:15    法制日报  参与评论()人

自2006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协同相关部委针对中国游客文明旅游出台了十余项通知及具体举措,可谓细致入微。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仍存在一些问题。旅游法对旅游者提出了文明旅游的义务,但是,违反后的法律责任仅仅是旅行社可以解除合同,依法赔偿旅行社的损失。如果不解除合同的获益更大,那么,即使旅游者违反了文明旅游的规定,旅行社也不会解除合同。对于那些选择自由行的游客,这款法律条文更是鞭长莫及。

文明旅游不仅有赖于旅游者内心的自觉,制度约束同样重要,要让原本处于悬置、“稻草人”状态的规则约束力发挥到极致

□ 本报记者 赵丽

游客素质有了进一步提升;

不文明行为主要体现在环境卫生、公共秩序和文物保护等方面;

游客文明旅游认知强于行为,律己行为强于律他行为;

游客主要从景区、官方、电商、媒体获得文明旅游信息;

习俗宣传是文明旅游建设的重点。

上述结论来自由全国26省(区市)旅游局(委)举办、20多万人参加的国内调查活动。

今年春节假期的游客出行情况,印证了上述调查——与往年频频被曝光的旅游不文明现象相比,今年春节期间,类似新闻不多,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文明出游意识的提升。不过,被曝光的不文明现象不多,并不意味着没有。比如,大年初五这天,北京地坛庙会公园迎来客流高峰,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行为,像朱红的坛墙被“印上”一排排鞋印、家长让孩子在树下小便等情形不一而足。再看天津,古文化街上,占道经营的小摊贩逼得机动车绕行;天津站附近的世纪钟前,多处草坪被踩成了“斑秃”。

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综合测算,1月31日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3770万人次,同比增长14.0%;实现旅游收入510亿元,同比增长16.3%。

如此庞大的出游数字,其背后的文明与不文明显得格外显眼,由此也让人不得不生出一丝忧虑——旅游不文明行为何时才能绝迹?毕竟,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强调“文明旅游”,国家旅游局和一些地方还出台了倡导文明旅游的专门规定。然而,在这种背景下,不文明旅游问题仍屡见不鲜。

“不文明”有三大原因

到底何谓旅游不文明行为?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林德荣给出的答案是——总体而言,旅游不文明行为涉及生活习惯、风俗和法律等方面,主要是指旅游者在参与游玩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是介于符合社会道德、相关法律法规与违反社会公德、违反相关法纪之间,并对旅游地资源、环境、居民、其他游客甚至自身造成不良影响或无法挽回损失的行为。

反之,怎样才是文明旅游?

“文明旅游是旅游主体在参与旅游过程中,具备文明感知、情感、知识、责任的文明行为的综合体现,其本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文明在旅游活动和经营中的体现,是旅游者和利益相关者作为主体表现出的人——人、人——物、人——地和谐关系。但作为目标导向时,文明旅游还是旅游的高级阶段,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南昌大学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黄细嘉如此评价。

近年来,公众不文明旅游行为可谓层出不穷,随地吐痰、乱刻乱画、不修边幅、不讲秩序等等不一而足。

有5年导游经历、目前正经营一家在线旅游公司的常德元对记者说,概而言之,公众不文明旅游行为不外乎三种类型:

其一为无知型,也就是对不同文化的无知造成无意识的不尊重;

其二为习惯型,尽管公众存在认知并接受不同文化的差异,但由于行为举止习惯化导致与目的地社会道德规范的矛盾或冲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