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农历鸡年共384天 将现“一年两头春”现象(2)

2017-01-27 10:31:15    长江日报  参与评论()人

“古代历法,并不单纯为了计算日期和指导农业,还带有重要的政治含义。这也决定了历算室并不能与古时候的钦天监相提并论”。傅燕宁介绍,按历史的职责研判,负责授时的机构即钦天监,钦天监是法定编历机构。

“我们与钦天监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钦天监是为皇帝服务,我们是纯粹把农历编算出来就完了。”他说,在古代,皇帝被奉为天子,时令是天意,“皇帝要熟知天象的变化,如果天子都搞不清天意,那还怎么证明统治的权威?”

傅燕宁说,除此之外,古时候很多天文现象,诸如日食月食之类,都被认为是上天对世人的警示;王朝的重要典礼和祭祀仪式,通常也要参照着特定的节气进行。

他表示,古代历法,从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统治权力本身。皇帝颁布历法,昭示着其政权的合法性;子民接受历法,代表其承认政权的合法性。

解读>>>

农历并非阴历

而是“阴阳合历”

“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事实上并非如此。”傅燕宁介绍,农历又称华历、夏历、国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它实际上属于阴阳历。

大家熟知的阳历,就是“太阳历”,是依据太阳的变化,即地球绕太阳运动时,人在地球上所观测到的太阳的变化来编订的历法,以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设定为一年;阴历,就是“月亮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来编订的历法,以月亮经历一次从圆到缺的循环为一个月;农历则兼顾了太阳和月亮的双重变化,属“阴阳合历”,是我国古代人民独创的历法。

农历之所以又“阴”又“阳”,傅燕宁说,这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农历是随着农业生产实践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就有“钦若昊天,敬授民时”的记载,这说明古人通过观测天象来洞察自然界现象,以发现规律,编成历法,指导农事活动。

“古代中国人可能先观测到了月亮的变化,因为月亮的圆缺更加直观,信息更易于捕捉。但同时,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当时的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需要严格掌握气候变化的年周期,而这极大依赖于太阳的变化规律。”傅燕宁说,因此,古代人需要制作一个既包含月亮变化又包含太阳变化的历法。

“农历也有年月日,只不过它们的算法比较复杂。不像公历每年固定,农历每年一算,且每年都有变化。”傅燕宁说。

(记者 高萌)

农历

阴历

+

依据

月亮变化

现行农历前身是

明末清初编制的《时宪历》

望月

(十五)

朔月

(初一)

阳历

依据

太阳变化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百多种历法,我们讨论的农历限于现在所使用的历法。现行农历又称夏历,它的前身是明末徐光启编制的《时宪历》。在此基础上,它又经过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修正,所以现行农历也有《紫金历》这个称法。

纵观中国古代历法,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致说来包括推算朔望、二十四节气、安置闰月以及日月食和行星位置的计算等。当然,这些内容是随着天文学的发展逐步充实到历法中去的,而且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据成书于春秋时代的典籍《尚书·尧典》所载,帝尧曾经组织了一批天文官员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测星象,用来编制历法、预报季节。

周代在继承和发展商代观象授时成果的基础上,将制订历法的工作推进了一步。到春秋末至战国时代,已经定出回归年长为365日,并发现了19年设置7个闰月的方法。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诞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科学历法——《四分历》。在欧洲,罗马人在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中,也用365日这个数据,但比我国晚了大约500年左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