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老邻居忆周有光:他老家从不装修 非常简朴(1)

2017-01-15 16:26:21    法制晚报  参与评论()人

周有光老先生的家位于东城区柺棒胡同一处翻新的楼房里 摄/记者 崔毅飞

法制晚报讯(记者黎史翔崔毅飞)过完112岁生日第二天一大早,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就在北京家中溘然长逝。

跨过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身兼金融学家、经济学家、语言学家、思想家多种角色,这位“思想有光”的老人成了百年中国从传统过渡到现代的一个缩影。

《法制晚报》(微信ID:fzwb_52165216)记者探访先生位于东城柺棒胡同的住处时,与其做了30多年邻居的陈章太教授潸然泪下地回忆,先生仙逝前一天他还前去贺寿,没想到一别竟成永诀。

探访 曾对老邻居说“我很想你”

周有光先生的家在东城区后柺棒胡同的一栋经过翻新的老住宅楼里,单元没有门禁,任何人都能随意上下进出。昨天下午,先生的朋友、同事、单位工作人员纷纷前来吊唁。

隔着防盗门气窗,周家一名中年女子对前来的记者说,他们实在没有时间接待,谢谢大家了,随后将防盗门关闭。

在先生家附近,记者遇到他生前的同事、86岁的陈章太教授,两人是上下楼的老邻居。陈教授说,他与周老自1984年就做邻居,周老家从不装修,非常简朴。

1月13日是周老的生日,陈教授当天下午4点多还登门祝寿,当时周老的孙女在家。他看到周老一直在昏睡,也没让保姆叫醒他。由于他家卧室相对周老的书房,次日凌晨,他听到周家传来动静,以为是在搬家,就没太注意。一大早醒来就听到了周老故去的消息,让他心里很不平静。

陈教授回忆,大约半个月前,周老从协和医院看病回家,他去家中探访。当时周老没什么力气,也听不清楚说话,视力也不好,但周老还是拉着他的手说:“我很想你。”说到这里,陈教授忍不住潸然泪下。

功业 汉字从此有了标准读音

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以后是思想家……有评价称,周先生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

1906年,周先生出生于江苏常州,后全家迁居苏州。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

“周老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字。”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表示,1955年是先生人生的转折点。

“这真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周先生曾回忆,“当时我说:‘我是业余搞语言学、文字学的,我是外行,留下来恐怕不合适。’领导回答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就这样,我离开了经济学界,到了语文学界。”

在接下来三年的时间内,周有光认认真真工作,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下,《汉语拼音方案》最终于1958年正式公布。

据媒体报道,该方案的出台,不仅使华夏五千年的汉字语言从此有了标准、规范的读音,还使学龄儿童能够提前两年开始阅读名著。

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普及以来,采用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为汉字信息化、汉语国际化、普及普通话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周先生本人一直觉得自己被称呼为“汉语拼音之父”不好,曾多次说:“读过我书的人,绝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他的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舅舅觉得,汉语拼音很早就出现苗头,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他不希望这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