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北京大量“托老所”闲置 将变身“养老驿站”

2016-11-15 04:43:56  新京报    参与评论()人

昨日,石景山乐龄“养老驿站”工作人员为老人洗脚。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摄

新京报讯 北京2千家托老所只70家存活?昨日,市民政局回应,托老所存大量闲置情况,但统计不全面,部分日托型尚在运营,未详细统计。目前,北京正进行社区闲置资源摸底,普查结果年底公布。

“托老所”非法人运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北京市自2009年起,陆续建了2000家托老所,目前只有70家活下来。

昨日,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回应,托老所不存在“存活不存活”问题,因为当时不是法人在运营,是由居委会、村委会负责兼职运营,并不是一种市场的方式。另外,当年条件不成熟,没有相对可持续的机制引导,也没有这么多专业的社会组织可以提供相关服务。

据报道,2009年底北京提出“九养政策”,其中一项就是要在城乡社区(村)建托老所。按当时的设想,托老所设有一张或多张床位,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2010年,全市各街道、社区的托老所相继成立,当年4月,全市托老所数量已达2484家。

“养老驿站”是升级版

此前,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副处长周洪敬介绍,市民政局正通过整合利用闲置的养老资源,建设1300家养老驿站,补齐社区养老短板。此外,拟将“温馨家园”并入养老驿站。

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养老驿站”是针对历史阶段所存在的情况,结合现在的发展需求,准备建立的“托老所”2.0版本。其不单是提供一个养老场所,还将辐射社区,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据介绍,养老驿站设施由政府提供,免费交由专业养老公司运营,由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向老年人介绍服务。驿站收取的服务费要低于市场价,对“特困人员”则免费。

■ 探访

社会办托老所

经常住不满,经营成本高

据媒体报道,北京2000家“托老所”,由于居委会、村委会负责运营,服务内容单一,布局不均衡,只有70家活下来,其他“基本都荒废了”。昨天下午,新京报记者探访几家社会办托老所情况。

床位很少有住满的时候

昌平区龙禧苑二区的福寿托老所,位于一套民居内,3间卧室共设有13个床位,并雇用了4名护工。卧室内空间狭小,几位老人躺在床上。门口处贴有每日菜单,走廊里贴着老人用药剂量及时间。

管理员吴女士介绍,床位很少有住满的时候,“目前住了11位,还剩两张床。”她说,托老所盈利不多,主要是房租贵。

该托老所可临时托管,也接纳长期托管,由护工负责老人的衣食起居,晚上有专人值班。托管每月费用3800元,如果只托管一天,按200元计费,但不包括日用品。

此外,托老所2011年开始营业,被托管者主要是失去活动能力的老人。

多为失去活动能力老人

附近一家“大西瓜小西瓜”托老所,也在小区一楼租了两间门面房,男女分区使用,其中男区有10张床位。

下午,男区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女区的老人们则在看电视。一名护工介绍,该托老所开业5年,主营日托,也有将老人留下过夜的。

目前,该托老所还剩9个床位,共设置7名护工,被托管老人以失去活动能力者为主。她坦承,有活动能力的老人所需空间较大,会稍显拥挤。

北京天颐养老院负责人王建华表示,托老所不仅包括吃住,还包括精神慰藉等。由于牵涉部门太多,部分托老所拿到的政府补贴不足,名存实亡。

他表示,日托所最大困难是没有经营,服务主题与市场需求不对位。老人有很多需求,不只是吃饭。此外,由于有些失能老人照料成本较高,也给经营带来困难。

“政府主导下会给补贴,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调控来,成本会更高,比如用水用电、房租及人工等成本。”他说道。

原标题:北京大量“托老所”闲置 将变身“养老驿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