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为建筑"塑骨"的结构工程师:齐五辉

2016-07-15 20:04:05    千龙网  参与评论()人

——千龙网“中国工匠”系列报道之二十二

【编者按】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

“工匠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如今,中国的发展已开始转型升级,从“中国制造”升至“中国创造”,因此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为此,千龙网从2016年4月起发掘寻找“中国工匠”,推出行业精英的系列报道。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导读:在汶川大地震中,数万人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躲避强震。余震袭来,数万人要不要疏散?体育馆会不会坍塌?这个问题谁能回答?本文为您介绍一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建筑结构工程师齐五辉。

对一栋建筑的设计来说,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需要安全、有效的结构支撑,结构工程师就是托起建筑脊梁的人。

游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人们可能很难将国际金融大厦、五棵松体育馆、雁栖湖国际会都会议中心、CBD中国尊等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这些建筑都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BIAD)设计的,它们的“骨骼”塑造,都离不开一个名字——BIAD总工程师齐五辉。

1983年大学毕业至今,齐五辉在BIAD一干就是33年。第一天进入BIAD齐五辉记得很清楚,那天是3月10日,早上8点他到规划局报到,8点半被带回院里,9点多钟领完绘图工具开始画图,一画就是一辈子。

为建筑

齐五辉说,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一方面为结构师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表现舞台。图为齐五辉在施工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成为我国建筑高速发展时代的弄潮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建设高潮。常常是工程师画图纸,业主就在旁边等着,出图后马上拿去施工。

北京国际金融大厦作为齐五辉的代表作品之一,曾当选9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是国内第一栋不等高四塔楼顶部连体的高层建筑。如今看来,虽然它的装修已经略显陈旧,建筑规模也不够大,但在当时,结构复杂,工期紧张,已属相当复杂的大工程了。

当时,技术条件也跟不上,计算机还不能人手一台,图纸大部分是手工绘制。计算机的容量小,计算软件也没有现在这么好用,经常算到关键时候“罢工”。由于是边设计边施工,需要设计、施工双方密切配合。

每天一上班,齐五辉同项目组团队一起分配好各自的工作,就要去工地,一直待到晚上。回到院里后,再和项目组团队一同把当天所有的工作检查一遍,梳理好当天工地上反馈的要求,把第二天要做的工作准备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国际金融大厦从建筑方案设计到结构完工,只用了一年零八个月,得到建设方的高度认可。

1990年,国内的高层建筑还很少见,齐五辉接手了自己第一个高层工程,是位于山东济南的一栋157米高的建筑,这同时也是BIAD首次承担高度超过150米的高层建筑设计任务。齐五辉对超高层建筑的认知也由此开始。

7月3日,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FAST”),完成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的吊装。至此,“天眼”主体工程完工。“FAST”反射面系统支承结构由BIAD承担设计,建筑结构师齐五辉就是其中一员。

齐五辉从业的30多年是我国建筑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日益复杂的工程项目,一方面给结构设计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既能够完成建筑师丰富的设计作品,又能保证结构安全,“对结构人来讲是挑战也是机遇。”

近十年来,由于在建筑结构上的不断突破,我国的结构设计水平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认可。

2014年,美国一位建筑抗震专家来交流,看到设计院里近几年的一些工程十分震惊,每一个工程都规模大、设计复杂,这在这位专家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他对中国的同行有这样的机遇非常羡慕。事实上,这只是BIAD的一小部分成果。

为建筑

齐五辉与同事们在工作现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安全”背后如履薄冰的谨慎与坚持

齐五辉踏入建筑设计行业实属机缘巧合。高中毕业后,齐五辉到农村插队,喜欢鼓捣电视、收音机,有意向无线电方向发展,但受制于视力不好,没能实现。1978年,齐五辉考入清华大学分校,选择了建筑工程专业,原因是“建筑个头大,省眼睛”。但这个专业具体做什么,他当时并不清楚。

参加工作第一天,领导把齐五辉叫到办公室,说一旦有了任务,很有可能会加班加点。他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能忙到什么程度,工作半年后发现,几乎天天都在加班。

“以前在学校做课程设计,半个月才画一张图,工作后的第一周就要画五张图”。齐五辉记得,当时画完后检查了好几遍,觉得自己画的很不错,满怀信心地拿去给主任审,结果被骂了回来。

“把图拿回来一看,上面满满都是批注出的错误,有的错误还非常低级,当时真的是无地自容,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此后,每一次做工程,他都以此为戒,严格要求自己,在不断的试错、纠错中总结提升。他说,在BIAD包容的平台上,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必经过程。

三十三年来,齐五辉常常回想起这件事,他说,无知是犯错误的根源,无知的情况下犯的错误特别危险。不管你在哪个层次上,都有可能犯在你这个层次上没有认识到的错误。建筑与其他行业不同,建筑设计的四个主专业中,结构又不同于建筑、设备、电气,一旦建筑结构出现了安全问题,人命关天,不可能重来。

一位行业前辈曾说,这是一个徘徊在鲜花和镣铐之间的行业。成功了,可能流芳百世;失败了,就是社会的罪人。入行的时候,很多前辈跟齐五辉说过,每走一步都得走的踏踏实实的,最起码能让你自己睡得着觉。对齐五辉个人来说,这三十三年,他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地走过来的。

守护生命,始终关注抗震研究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一直是齐五辉实践和学术研究中重要的一方面。由他负责的北京CBD核心区Z15地块中国尊项目,是我国地震烈度8度设防地区在建高度最高的建筑。

BIAD长期以来对建筑抗震高度重视,长期对建筑结构抗震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很多优秀的工程。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被称为“诺亚方舟”的临时安置点绵阳九洲体育馆,当时受到了全国的广泛关注,齐五辉正是这个项目的院管负责人。

而在设计之初,任谁都不可能预料到会发生破坏性这么强的地震,当时该项目只算是院里的一项普通工程。地震发生后,有人来问齐五辉,你觉得九洲体育馆会不会有问题?齐五辉说,如果报的是七度烈度,那不应该有问题。来人换了种问法,你觉得哪里可能出现问题?齐五辉仔细想过之后说,如果出问题,应该是和拱架相接处的围护墙,也就是我们说的外墙,那里的几块砖可能处理得不好。事实印证了他的推测,整个体育馆,确实只有那个部位的填充砌块脱落了。

5·12地震后,余震越来越靠近绵阳。一次,相传余震近几天内就要发生了,体育馆业主打电话到BIAD,询问体育馆的结构能不能保证安全,要不要疏散人群。这种情况下,疏散当然是最稳妥的,一旦出了事,设计方也不用承担责任。齐五辉把几个设计人召集起来,进行了不同假设条件的计算、推演,结果是没有问题。最终,给出了结构安全,建议不疏散的答复。

这个决定的背后承担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齐五辉亲历过唐山大地震,了解灾民的情况,知道不是万不得已,不要让灾民来回奔波。但敢做出不疏散的决定,一方面是安定民心,另一方面,是对自己设计的建筑有信心,按照规律,余震不会比主震烈度大。毕竟安置了几万人,一句话就可能出大事。

九洲体育馆在地震中的表现,在当时被传得神乎其神。但在齐五辉看来,这只是BIAD的一项普通工程,体现的是BIAD的正常设计水平,“并不是因为做了什么特殊加强处理它才这么好,而是按照院里的标准完成设计,就应该这么好。”

2007年,在担任BIAD总工程师后,除了参与项目外,齐五辉还增加了许多管理方面的工作,并多次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标准图集的编制工作。他说,这是BIAD对行业和社会的一种责任。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迈进。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的提出备受瞩目,对建筑行业来说,工匠精神从不陌生。在BIAD,甚而在整个建筑业,如齐五辉一样的“大国工匠”正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行。(文/千龙网记者马文娟实习记者马华芳)

(责任编辑:李皓 CN00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