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篇《云南大批青年逃兵役:扎耳眼刺纹身故意答偏题》的文章在网上流传。点开一看,里面有关云南的话就这两句——
“近日,云南省出台规定,“符合兵役登记条件的男性公民升学时,应出示《公民兵役证》。”大学新生报到时必须检验《公民兵役证》或兵役机关出具的兵役登记相关证明。
这种情况下,一些不愿当兵的青年,为了逃避兵役可能进行“自我设计”。比如,体检前扎耳眼、文身,心理测试时故意答偏,等等,以此达到“自我淘汰”的目的。
首先声明一下,我完全认可这篇文章里面的呼吁大家加强国防意识,积极履行兵役制的立论观点。但标题及文章里提到云南,却有点语焉不详。
众所周知,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很多少数民族在国家少数民族政策的关爱下,一直保留着他们特有的习俗。很多少数民族例如傣族男子,有文身习俗,瑶族女子,也从小就打耳洞。为了尊重这些民族习俗,我国在2008年出台的参[2008]109号《关于调整部分征兵体检标准问题的通知》里明确规定:
少数民族地区纯属风俗习惯的文身,着短装不影响军容的,合格。
男青年每耳扎耳眼1个(地区性或民族风俗习惯者可适当放宽),不影响军容的,合格。
而这篇《云南大批青年逃兵役》文章里,“大批青年”究竟有多少?没有一个大致的调查数据,也没提及国家已经颁布多年,对少数民族文身穿耳洞习俗适当放宽的规定,笼统地把文身、穿耳洞就当做是逃避兵役,很难说服人。
事实上每一年云南对于征兵工作都是十分重视的,无数云南青年也积极投身军队报效国家。当然全国各地也有一些个别青年不愿意当兵吃苦,想法逃避兵役,云南也不例外。这还需要大力宣传国防意识和征兵政策。但《云南大批青年逃兵役:扎耳眼刺纹身故意答偏题》这样把云南树成反面典型,论据又漏洞太多,哪怕从新闻专业角度来看也很有问题的文章,会对云南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还是别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