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为什么中国特别多“民科”?(1)

2016-03-09 09:50:03      参与评论()人

在我国,一直有一群兢兢业业而默默无闻的人物,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不被普通人理解,却肩负着“推翻旧世界、打开新纪元”和给中科院写信的两大使命。比如前两天在网上沸沸扬扬,据说“五年前首提引力波”“欠他一个道歉”的民间科学家老郭同志。

为什么中国特别多这种神奇的民科?

你看,仓库角落里,那台吃灰的永动机已经饥渴难耐了。

为什么民科大多数生于70前?

北京大学的科学史学者田松一直很关注“民间科学家”,他给出的定义是:“民科”,指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

是不是特别符合星辰大海的尿性?

“民科”遍布五大洲,但是,唯独中国出现过大规模井喷。

上一波“民科”大多出生在1970年代或以前,见识过一些“科学奇迹”,相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高贵的人最愚蠢”。

由于这段时间,国家走过一些弯路,用傅明老人的话说是“工作出现了一些失误”,所以一般来说,民科的受教育程度都不高,属于被耽误的一代。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民科,学历往往都是初中、高中,甚至小学,基本上没有受过科学训练。

而在这段时间,出于“大跃进”的需要,各种挑战想象力的“科学发明”受到广泛宣传。比如用在小高炉内添加槐角,鸡胃,龟甲等中药来提高炼钢效率,比如给猪注射牛奶促进长膘。

其 中最最让壹读君印象深刻的是大搞超声波,用一根铁管,里面装一个刀片,做成“土超声波发生器”,当时高层的指示是:“这种技 术简单易行,制作极为方便,人人容易学会,而效果非常显著。中央要求一切部门,一切地区,都应当大力推广,人人实验,到处实验,及时总结,不断提高……” 据各种民间实验报告,用这种神器处理过的水,喂猪能催肥,浇灌能增产,喝了治百病。

当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报告说,经“水超声波”处理后,棉花、滤纸、纤维能变成单糖;动物所报道说,超声波对治疗脚癣、脚气等有特效。当时中科院的院长钱学森也对这项运动非常支持。

这些今天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对当时中国人的科学观念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自然可想而知。

缺乏科学训练的人,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上下重新回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常轨道上来,改革开放开始起步。

当年,数学家陈景润因为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而红遍大江南北,成为科学偶像。

在各种报道和宣传中,科学家的工作被普遍刻板地塑造成了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一心只为科学献身而置健康和家庭于不顾;而他们的学术成功,也往往作为“打破西方国家的霸权和神话”,证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案例。

除了对科学研究工作的浪漫化,宣传和新闻都往往无法全面展示科学研究本身需要的知识结构、学术训练、科学方法、团队合作,只好突出表现科学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

比如华罗庚就被说成只有初中学历,靠自己努力成材,而几乎完全忽视了他系统自学过高中和大学数学课程,又在清华大学接受过学术训练、到剑桥大学进修过,他的指导者几乎都是当时最顶尖的数学家。

2003 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关于民科江湖的《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一书中,对这些问题这样写道:“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代表的传统科普是以普及具体的科 学知识为目的的,在涉及到科学共同体内科学家的活动时,常常表现为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描述。科学家的形象一般都是身穿白大褂、秃顶、戴眼镜、和和气气、全知 全能的老爷爷,他们德高望重,不食人间烟火,一心为科学献身,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这种科学形象反而使读者对科学活动产生了错误的理解。这种错误的理解 时至今日仍然在大众传媒中延续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