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15时将迎猴年猴日猴时"三猴贺春" 下次等60年(1)

2016-02-08 09:30:50    东方网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现行"春节"已经"103岁"源自1914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8日,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专家表示,将农历正月初一作为过年之日,称之为“春节”,并且放假,是在辛亥革命以后的1914年开始的。照此推算,丙申猴年正月初一,是1914年以来的第103个春节。

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过年”起源于我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后规定过12月、11月、10月的第一天“过年”,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正月初一。从殷商至清朝,“过年”有“元辰”、“岁朝”、“元日”、“元旦”等多个名称。

专栏作家、天津市民俗专家由国庆介绍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决定采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叫做“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今天所说的“元旦”和“春节”,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7日,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改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正式将公历1月1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到2016年丙申猴年春节,我国现行‘春节’已经‘103岁’了。”由国庆说,100多年来,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文明的提升,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春节传统习俗正在一步步改变着,出现了一些新时尚,如网购年货、微信抢红包、旅游、逆向探亲等,拜年方式也越来越数字化、娱乐化、网络化,但不论外在形式如何改变,春节祭祖祈福、求吉纳祥的内涵没有变,家庭团圆、强化家族意识的功能没变。“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中国人心中,春节,依然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传统

三种代表“吉祥物”的变与不变

春节期间各种庆贺、社交、礼仪繁多,由此衍生了多种吉祥物表达新春祝福。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郑一民说,春联、爆竹、压岁钱因为参与性强,最具代表性。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三种吉祥物既有不变的传承,也有变化的新意。

春联:“吉言”寓意不变形式和内容在变

春联又称“对联”,最初是一种避邪的东西,后来与文学、书法对接,成为春节期间家家院门、屋门必贴之物,表达喜庆吉祥。郑一民说,中国人喜欢红色,到处贴满用红纸写的春联,也是用吉言教育后人。大门横楣要贴“普天同庆”,两侧贴“耕读传家好运连,捷报频奏国事兴”之类,进院门迎壁墙上要贴“抬头见喜”之类,屋内墙上要贴“人口平安”。今年50多岁的青海西宁市民周君畅说,以前从腊月二十几开始,就要买红纸请人写春联。现在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习惯了到春联市场购买印刷体春联,这两年常写的内容变成“一心一意谋发展,万家万户奔小康”。

变化中的春联有着不变的颜色,同时表达的价值内涵没有变化,透露着对新年的期待,充满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爆竹:喜庆气氛不变表达方式在变

爆竹又称鞭炮,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年初一清晨要燃放,农村祭神、祭祖时要燃放。爆竹声后,红纸满地,人称“满堂红”,预示来年大吉。

记者电话采访了一些淘宝网店了解到,春节前,电子鞭炮网上热卖。不用火药无烟尘,热闹环保两不误。面对雾霾天气,很多年轻网友倡导用新年俗关注环保,在网络上带起了一股新风。

放鞭炮是传统民俗,图的是吉祥、喜庆和欢乐。但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喜庆气氛不变,表达方式在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