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舆论的轰动甚至“爆炸”,李春元只用了两本加起来近60万字的小说。
这两本小说一本是《霾来了》,另一本名为《霾之殇》,它们是李春元计划的“雾霾三部曲”中的前两部。在虚构的世界里,“天空像盖上了一个大锅盖”,众生皆被雾霾所笼罩,治霾大幕随即拉开。
小说的题材,多少透露了作者的身份。但不少人还是感到惊讶——现实中,李春元是河北省廊坊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变化
对于一位写小说的基层环保官员,舆论一度充满好奇与争议。
《霾来了》于2014年6月出版后,图书销售网站一度将其标注为“中国首部由环保局长撰写的环保题材作品”。质疑声很快随后而至。有网友留言,建议组织部门把他“调到文联去算了”,还有网友送来了“拌菜局长”的名号——因为他的一次发言被曲解成“为了治霾,李春元‘号召群众少吃炒菜,多吃拌菜’”。
2015年11月下旬,《霾之殇》面市后,作者的官员身份仍是附着在小说上的显著标签。但此时,李春元明显感受到了一些变化。
“骂我的人少了。”李春元在如潮的留言中发现。更令他满意的是,不少时候,人们把身为作者的他“撇开了”聊。
在廊坊市环保局,李春元分管宣教。于他而言,写小说也是环境宣教工作的一部分。
第一部小说《霾来了》开篇不久,矛盾即爆发:E县环保局吕局长被胡县长“吊”了起来。原因是县长把一笔年初预算用于治理污染的经费,挪用给安全生产管理局盖办公大楼,而吕局长坚决反对。
此时,雾霾也成为小说中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窃贼借雾霾遮掩进行偷盗的情节,不止一次出现。
反转来得很快。不久,胡县长被停职了,吕局长则改写了当地官员升迁的历史——作为一个县级环保局长,被破格提升为处级干部的副县长。
到了第二部小说,幽灵般出没的雾霾仍是故事背景,各路“制霾”“养霾”者轮番上台演绎种种乱象,治霾的错综复杂流露纸面。
昔日的胡县长受处分被降级后,一改作风,又当上了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的副主任。然而,往日欠下的环境账却未翻篇。重重压力下,他试图吊死在污水河边的大柳树上。
但他最终没有死,救人者正是吕县长。
现实世界里,廊坊市环保局宣教科工作人员樊博也为“救人”出了份力。为李春元整理文稿时,他说“还是别让他死了吧”。
李春元采纳这个建议,往回收了收,“还是要提倡正能量”。
困境
人物的命运可以轻松改写,但治霾绝非易事。
李春元所在的廊坊,空气质量问题严峻。近年来,在环保部发布的全国74城排行榜中,廊坊是倒数十名中的常客,甚至有了“霾都”之称。这个位于京津走廊、距离北京最近的地级市,在治霾之路上,每一步都显得异常艰难。
小说中,围绕治霾展开了一场场博弈。在廊坊,也确有类似案例发生。
李春元回忆,2008年,廊坊打算上一个投资数十亿元的热电厂,相关部门大都已经“原则上同意了”。时任廊坊市环保局局长却认为,发电厂的污染气体不仅会飘向廊坊市区,还会飘入北京。另外,发电厂耗水量很大,而廊坊水资源匮乏。于是,老局长找来专家会诊,再向市政府提交报告,领导决策最终放弃这个项目。
2015年1月1日,随着“史上最严”环保法施行,新一轮的环境治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按照《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到2017年,廊坊细颗粒物浓度要比2013年下降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