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村入处口的转经筒廊道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葛怀宇):今年38岁的扎西才仁是在三江源之一的长江源头沱沱河牧区出生长大的牧民。今年8月盛夏时节,他和另外两名生态管护员带着帐篷、食物等生活必需品,驱车500多公里,回到养育了他25年的沱沱河边,巡护已经禁牧十多年的高寒草原。
扎西才仁告诉记者,这次前往草原的路上雨下得特别大,很难走,幸好第二天放晴了,他看到了多年来见过的最美的草原。“我是2013年担任草原管护员的,过去的三年里,草原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是在2017年的这个夏天,天气特别好,草长得特别好,花儿也开得特别美。”
这是扎西才仁今年4月参与集中巡护之后第二次前往沱沱河地区。驱车420公里抵达海拔4500多米的唐古拉山镇,再上到海拔4800米以上的沱沱河源头高寒草原,单程不下500公里。和同样在格尔木市近郊长江源村居住的草原管护员一样,扎西才仁每次巡护至少历时3天,行程1000多公里。作为村里首批上岗的草原管护员之一,扎西才仁每年都参与巡护活动。他说:“生态管护员在工资上来说不是很高,400多公里上去到唐古拉山镇,还要加油,上山后还要租摩托车,开销很大,但是不管工资高不高,这不重要。保护生态,保护草原是自己的职责,一定要把自己的职责尽好。”
长江源村整洁的村容村貌
2004年,为响应国家长江源保护政策,长江源头沱沱河地区的128户、407名贫困牧民离开祖祖辈辈放牧的草场,走下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山,来到格尔木市近郊的长江源村。在从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的十多年中,长江源村的居民已经增加到了247户、578人,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人均收入从最初不足2000元提高到目前的2万多元。离开牧区后,扎西才仁家里就没有了牛羊,世代游牧的草场便处于禁牧状态。十多年来草原上最大的变化就是草长得更好、更长了,过去难得一见的藏羚羊、野驴、野牦牛、黄羊等动物又重新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