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施一公:为什么优秀中国学子到国外脱颖而出的很少?

2017-09-19 18:01:5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但我还有点不甘心,真要回来,我还想让自己往前走一步。在我看来,用自己的才智为社会创造财富,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前进,是一种浪漫,我又读了博士后。从1995年,一直到现在,我从事相对比较独立的科学研究,整整22年。这是最让我内心得到平静和满足的一份职业,我会在自己空闲的时候,给我的爸爸写几句话,告诉他我在学术上取得了什么成就,我的成就将来有可能有什么样的应用,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做学术让我内心重新得到宁静,得到很多满足。

为什么极其优秀的中国学生到国外脱颖而出的非常少?

如果你问我,十年前回国有什么目的?我想影响一批青年人,我想培养最优秀的创新型青年才俊。虽然回国的念头产生于1995年,但一直到2007年,我才在清华培养第一个博士生。我花了12年做准备。

我常常心里不平衡。为什么不平衡呢?我这一届,清华有2251位本科生,毕业后,有一千六百多人都去了美国,现在大部分还待在美国,我没有准确统计数字。我们这么多极其优秀的中国学生到了国外,能脱颖而出的却非常少。

我在普林斯顿当助理教授的时候,去跨国制药公司参观,接待我、和我交谈的都是白人,而在这个公司打工的,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人,他们是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国内一流名校的学生,他们的智力、能力、学识远远高于他们的老板,他们老板的老板。可是他们很满足,这是件非常遗憾的事。

我们的文化里,有个观点——知足常乐。知足常乐用在对生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上没错,但是我们这些其实接受了大学文化教育的、得到一些特殊教育资源的中国人知足常乐,这就有大问题。所以我心里一直不平衡,这就是为什么我自己想回清华。

我有时候想,清华强则中国强。我刚回国的时候,曾信誓旦旦,要改变三分之一的清华学生,让三分之一的清华学生不再为柴米油盐发愁。如果做成,这就会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会让中国变得更加美好。

清华的学生,如果他们没有在满足小我的同时能够把大我、把这个社会放在心上,如果没有这种心怀社会的浪漫情怀,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有种观点,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真是不理解,我很小的时候,隐隐约约觉得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师希望我长大成才,能够做大事。小学的政治老师告诉我,施一公,你长大了,要为驻马店人争光。这话我记到现在。在我最崩溃的时候,我会写日记,会拍拍胸脯,鼓励我自己,别忘了你是施一公,别忘了,你要做大事。其实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大事是什么事。

相关报道:

    关闭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