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琼吉巴和王贤伟在自家商铺里。摄影:秦胜瑞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徐艺源 冀媛 秦胜瑞):在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西藏日喀则市仁布县切洼乡,有一个普纳村。这里生活着56户人家,常住户数为45户,村子不大,但民族不少,藏族、汉族、撒拉族、彝族、回族和谐相处,成为一个民族团结典范村。去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7100元,很难想像,这里曾是一片荒地,村民也是从各村迁来的贫困人口。
搬迁脱贫,荒地上“长出”新村
普纳村是仁布县切洼乡最年轻的行政村。2006年,附近8个村的36户贫困家庭搬迁到这里,组成新村。异地搬迁脱贫是藏区一项重要的扶贫措施,贫困村民从条件艰苦的地方搬到交通相对方便、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从此告别贫困。
住在政府投资建成的免费住房里,每家一户独立的藏式小院,里面配齐了家具,曾经的贫困家庭转眼间过上了未曾想像过的安定生活。但是没有耕地、没有草场、牲畜也很少,村民靠什么生活呢?
切洼乡乡长巴桑加措介绍说,这些村民原来生活比较贫困,思想意识也很保守,甚至没有外出打工的意识。到了新村后,住在318国道沿线,村民们看到在沿线商铺做生意可以赚钱,思想开始转变。“最开始有2家商户,现在村里面有开藏餐的、小茶馆的、卖凉粉的……45家商户里,多数是村里老百姓开的。”打工也成为村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巴桑加措说,村里有5个合作社,包括砖厂、养鸡场、养牛场、蔬菜温室大棚,村民们可以在家门口务工,保证了收入来源。
村民们最初互不相识,民族不同、生活习惯各异,彼此之间有隔膜、也有矛盾。经过多年的相处,村委会和村民们摸索出了调解纠纷、和谐相处的门道,有问题了村民小组先内部协商,实在协商不了再由村委会出面调停。巴桑加措说,十多年来,素不相识的人们已经成为熟悉的乡里乡亲,大家和睦相处,少有纠纷,氛围融洽。
民族融合,“小家”“大家”都和谐
2002年,仁布县扎西林村的藏族姑娘央珍在日喀则市亚东县打工时,认识了四川成都小伙徐文军。2006年他们搬到了普纳村,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十几年过去了,俩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